798停车场那排M9车主,身家1.2亿却把宝马钥匙藏进兜里不敢拿出来

798停车场那排M9车主,身家1.2亿却把宝马钥匙藏进兜里不敢拿出来

上周末朋友约我去798喝咖啡,停车场那一排M9看着挺扎眼。聊到一半,旁边桌有人掏钥匙结账,宝马的。我朋友凑过去小声说:“看见没,这帮人平均身家过亿,X5钥匙都不好意思往桌上搁。”我当时以为他开玩笑,后来才知道这事儿还真不是个例。

去年他把开了三年的X5卖了,转手提了辆M9。我问他为啥,他说试驾完就下定了,倒不是X5不好,而是发现有些东西真变了。

从去年初到今年9月,M9在50万以上这个档位连续18个月拿销冠,累计出了24万多台。第二名X5差了7万多辆——这差距,够一个中型品牌干一年的。更关键的数字是,55%车主从BBA换过来的,还有27%从保时捷、路虎那边转的。

保值率能到88%左右,比同级德系高出六七个点。我认识个二手车商,收M9的价格比预期高一万多,说是那个银境紫车漆加分不少。

色漆层镶了三层云母珠光,清漆加了纳米氧化铝,硬度6H。拿钥匙刮,划痕宽度是普通黑漆的一半都不到。我朋友说之前X5小刮小蹭修一次六七百,现在抛光两百多搞定,六年算下来能省出小几千。

车漆这事儿,好坏不只看省钱,但用起来确实省心。

ADS 4.0装了192线激光雷达,配毫米波和摄像头。官方数据是120km/h能刹停静止车,夜间“鬼探头”识别距离接近100米。我没试过极限工况,但高速跑长途,系统接管动作挺柔和,副驾能睡得踏实。

侧向紧急转向,方向盘自动转28度,转完0.5秒回正。坐车里能感觉横向加速度控制得还行,不会让人突然一激灵。

2.5吨车身,转弯半径4.7米,比高尔夫还小点。后轮能双向转5.8度,低速反向帮你掉头,高速同向稳车身。老城区那种窄路上,这设定挺顶用。

试过120并线,后排水杯晃动四五毫米的样子。这细节可能算不上技术突破,但日常能感受到差异。

H15RT增程器压缩比15:1,热效率44.5%。按官方算法,1升油发3.44度电,折合每度两毛多。跑长途的话,油费能比高铁二等座便宜接近一半。

42度电版本,市区通勤基本一周不加油。真要跑长途,1300多公里综合续航,北京到上海一箱油能到,这数字挺实在。

10块屏幕配置单看着唬人,实际用下来,32寸激光投影确实比传统后排娱乐屏舒服。白天能直视,晚上看片不刺眼。朋友说他小孩看两小时动画不晕车,这倒解决了他的大问题。

第二排零重力座椅,靠背128度配腿托抬升,长途坐四小时腰不酸。按摩频率和振幅调得还行,不会共振到恶心。南方夏天通风座椅30秒就凉了,响应挺快。

六座全电动调,第二排前后能滑200多毫米。放倒后排能塞两台65寸电视加六个28寸箱,搬家或全家游,装载够用。第三排靠背可调,1米8坐进去头部空间还行,不至于太憋屈。

独立空调能恒温到10度。川西自驾那次,后备箱特产一路没坏。这种细节功能,用到时会觉得贴心。

每月平均收到三四条更新推送,一年下来新增五十多项功能。手表手势开门、车外语音泊车,都是后来升级加的。传统豪车想升级功能,基本得等改款换代。

这种常态化更新,某种程度上确实改变了用车体验。你会觉得车在慢慢“进化”,而不是买回来就定型了。

24万车主用真金白银投票,或许能说明些问题。豪华车市场这两年变化挺大,传统价格体系在松动,用户在意的点也在变。技术配置能不能转化成实际体验,最终还是得自己试过才知道。

至于值不值这个价,每个人心里的秤不一样。但市场数据摆在那儿,这个细分市场的游戏规则,可能真的在被重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