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设计的长河中,隐藏式车门把手从一个小众的高端设计元素,逐渐演变为新能源汽车的 “标配”,以其独特的科技感与简约美学,成为众多车企吸引消费者目光的 “利器”。然而,随着其广泛应用,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今,工信部出手整顿,这一备受争议的设计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前世今生
隐藏式车门把手并非诞生于新能源时代的新事物。早在 1952 年,奔驰便在 300SL 车型上首次引入这一设计 ,当时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阻,提升车辆的运动感与档次感,让车辆在外观上更具流线型,宛如一件优雅的艺术品穿梭于道路之上。但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由于其高昂的制造成本,这一设计仅在少数超级跑车和超豪华车型,如日产 GT-R、奔驰 SLS AMG 中偶有露面,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流星,虽惊艳却罕见 。
直到 2010 年代,新能源浪潮汹涌袭来,降低风阻以提升续航里程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诉求。特斯拉在这一背景下,于 2012 年率先在初代 Model S 上采用隐藏式车门把手,其镀铬门把手在触摸后自动弹出的设计,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仪式感,更让车辆外观简洁流畅,极具未来科技感。自此,众多车企纷纷跟风,隐藏式车门把手从高端小众走向大众普及,成为新能源汽车甚至部分高端燃油车的标志性设计元素 。
光鲜背后的隐患丛生
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其独特魅力收获大量拥趸的同时,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在极端天气下,它的表现常常差强人意。北方冬季,寒冷的气温让门把手被冻结的情况屡见不鲜,车主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冻,甚至可能因无法及时打开车门而耽误行程。南方暴雨后,传感器因进水失灵,也使得门把手无法正常工作 。
更严重的是,在事故场景中,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电子化结构暴露出致命脆弱性。当车辆遭遇碰撞或起火时,电源切断导致电动把手失效的情况时有发生。2022 年辽宁的特斯拉起火事件中,救援人员就因门把手无法弹出,只能采取撬门的方式施救,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与时间成本,也对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各品牌隐藏式门把手的应急开关位置与操作方式缺乏统一标准,标识混乱,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找到并正确操作,延误了宝贵的救援时机 。
工信部亮剑,行业变革在即
面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市场应用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工信部于 2025 年 5 月 8 日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直击痛点,为行业敲响规范的警钟。
在安全逻辑强化方面,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确保在断电、碰撞等极端情况下,车门依然能够顺利开启,为车内人员的逃生与外界救援开辟 “生命通道”。例如,车企可通过内置拉索连接门锁,或者设置独立应急拉环等方式,为车门开启提供多重保障 。
针对标识混乱问题,强制规定应急把手位置需用荧光或反光材料标注,尺寸不小于 3cm×5cm,并统一采用国际通行的 “逃生箭头” 符号,让用户在紧急时刻能够一目了然,快速操作 。
在结构强度上,提高了门把手的标准,要求其通过动态冲击测试,在时速 50km 碰撞中保持功能正常,抗压强度从现行 150N 提升至 300N,确保在事故中门锁操纵机构不会轻易丧失功能 。
车企如何接招?
工信部的整顿举措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汽车行业激起千层浪,车企们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一些车企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设计语言的迭代,试图在美观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比亚迪推出的 “龙鳞把手”,通过滑动盖板的设计,将机械装置巧妙融入流线造型,既保留了隐藏式把手的简约外观,又兼顾了安全需求 。而大众 ID.7 系列采用的 “扣碗式” 门把手,以独特的上抬式开门方式,在减少风阻的同时,贴合人体工程学,提升了用户的开门体验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