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又搞出了个“大动作”。如果说过去锂电池让电动车摆脱了“跑半小时充俩小时”的尴尬,那么钠离子电池的到来,似乎又重新定义了寒冷地区的“电动车自由”。不禁让人感慨,这一次,新能源的边界又被推远了。
钠离子电池的出现,算是对当前电池市场的一次另类补充。根据宁德时代透露的信息,虽然在能量密度上,钠离子电池稍逊色于锂电池,只有175Wh/kg,但在安全性、碳足迹以及低温表现上却全面“开挂”。试想一下,一辆基于钠离子电池的新能源车,不光续航能达到500公里,还能在零下40℃的冰天雪地中淡定自如,这无疑为北方市场量身定制了一双跑鞋。
更有意思的是,钠电池直接开拓了新能源应用的新场景。按照宁德时代的说法,这款电池足以覆盖超过40%的国内乘用车市场,未来还可以兼容现有的换电模式。也就是说,无论你是跑长途的物流司机,还是追求环保的家用消费者,这款电池都能给你一颗“定心丸”。至于那些车企客户,简直就是“一键适配”:标准包也好,换电包也罢,钠离子电池全都能搞定。
不过,这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回顾宁德时代的行动力,今年4月,他们率先推出了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电池。时隔不到半年,这款钠新电池又通过了我国最新国标的权威认证,成为全球第一款迎来合规“毕业证”的钠离子电池。这速度,也难怪让人怀疑宁德时代是不是一直在“开外挂”。
那么问题来了,钠离子电池真的能成为电池市场的“鲶鱼”吗?从既有的市场格局来看,锂电池的地位显然难以撼动。但如果换个角度想,钠电池并非是在跟锂电池抢饭碗,而是以一种替代和补充的姿态,开拓此前无法触及的领域。那些长年被低温折磨得瑟瑟发抖的电动车,现在终于有了解决方案。而且,钠电池还为产业链上游带来了一份“去锂化依赖”的希望——钠储量更丰富,压根不会遇到“锂贵如油”的窘境。
如今,从市场步入量产,从技术突破标准,宁德时代的一系列动作摆明了一个态度:钠离子电池并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科技花瓶”,而是实打实的下一代新能源解决方案。而在量产方面,宁德时代已经计划好明年根据客户需求开启供应,整个产业链已经在路上。
但说实话,再好的技术也需要时间去市场上角逐。消费者买账与否,市场会自己给出答案。当然,等到明年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后,电动车与寒冬谁怕谁的故事,或许会迎来大结局。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所谓的电动车“焦虑”,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还是因为我们对于新能源车的期待太苛刻?钠离子电池的到来是不是真的能成为行业拐点,也许要等我们真正用上之后,才能一锤定音。你怎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