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比亚迪还没赢呢

引子:比亚迪销量超过特斯拉,国内顿时一片欢呼,仿佛我们已经赢下了新能源车的终极战役。各种媒体的标题都在刷“历史性时刻”“全球格局改写”,一副胜利大阅兵的场面。但如果把兴奋的泡沫吹散一点,问题其实很刺眼:销量真的能说明一切吗?车企要笑到最后,靠的不是跑得快,而是有没有能筑起护城河的壁垒。换句话说,比亚迪到底是已经实现了从“追随者”到“破坏性创新者”的飞跃,还是仍旧在特斯拉的影子里,做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复刻版”?

一、销量逆袭的背后

先看数据。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卖了249万辆新车,营收37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这已经超过了特斯拉同期的收入。数字漂亮得闪眼,让人很容易得出“比亚迪赢了”的结论。可另一组数字就没那么喜庆了:第二季度净利润63.55亿元,同比环比都跌了30%,毛利率也下降到了18%左右。换句话说,卖得越来越多,但赚得越来越少。

更现实的是,比亚迪设定的全年目标是卖550万辆车,也就是说下半年还得比上半年跑得更快才行。问题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更激烈,价格战已经明令禁止,但各种变相优惠依然层出不穷,市场卷得很厉害。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销量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透支体力的冲刺,而不是稳扎稳打的长跑。

所以说,比亚迪的数据虽然耀眼,但背后还是藏着一股不安:它的领先,是靠规模和速度堆出来的,还是已经在技术和认知层面上真正超越了特斯拉?

二、企业层面:《从0到1》走进《创新者的窘境》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光看财报没用,还得回到一些经典理论。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真正的创新不是在既有赛道上跑得更快(那是从1到n),而是在空白处开出一条新路(这才是从0到1)。也就是说,只有原创性的突破,才能构筑真正的长期壁垒。否则,你的领先就是暂时的,谁成本更低谁就能赶上。

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讲得更直白:大多数成熟企业都死在“路径依赖”上。管理层往往会迎合现有客户和利润模式,不敢冒险去开辟新市场。结果呢?渐进优化可以维持一阵子,但真正的颠覆往往来自那些小而新、还没被重视的地方。

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看,逻辑就很清楚了:销量和市场份额不是终点。比亚迪如果只是依靠成本优势和规模扩张,那就依然是“从1到n”的快跑,而不是“从0到1”的原创性飞跃。问题就在于,它能不能打破路径依赖,创造出一个别人没有的新世界。

三、国家层面:从《国富论》到凯恩斯

企业能不能做原创突破,还跟国家环境有很大关系。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自由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是最好的创新土壤。如果企业长期依赖政府的保护,那它的创新动力就会被削弱。凯恩斯则提醒我们,市场在萧条时可能失灵,政府需要短期刺激,比如通过财政支出或货币政策来兜底。

这两个理论放在一起,给出的答案其实很朴素:市场是长期创新的源泉,政府干预只能是临时的救火队。扶持政策可以在关键时刻帮一把,但要是长期依赖,就会像一个妈宝男一样,永远无法独立。比亚迪的成长确实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但如果不能靠内生的原创动力往前走,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四、对照经典,比亚迪还缺什么

这就把问题拉回到现实了。比亚迪销量的确超过了特斯拉,但和特斯拉比,它缺的东西也很明显。特斯拉的优势不光是电池和自动驾驶这些技术上的原创,还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未来感”的文化叙事。买特斯拉的人,买的不只是车,而是一个和未来科技接轨的生活方式。

而比亚迪呢?它当然也有刀片电池,也在推高端车型,但大部分时候,它还是在做“务实”的产品,把性价比打到极致。这样的策略短期内没问题,但它缺乏蒂尔所说的那种“改变世界”的愿景。文化叙事上,比亚迪还没走出中国消费者的务实心态,也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植入一个足够强的故事。

另外,比亚迪和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警惕。过去几年,新能源补贴确实给了它巨大的助力,供应链的配合也让它跑得很快。但从长期看,这种“政策温室”环境未必利于它在国际市场上独立生长。要是未来政策收紧,比亚迪会不会被抽掉一条腿?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所以,综合来看,比亚迪缺三样东西:原创性突破、全球文化叙事、独立于政策的创新动力。销量能证明它很强,但不足以证明它能跑到最后。

五、历史的回响:日本车企的经验和中国摩托车的教训

这一点,在历史里也能找到映照。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车企的崛起就很说明问题。丰田的精益生产、本田在发动机技术上的突破、日产在小型车市场的创新,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成本战,而是原创技术和企业文化双轮驱动。再加上日本政府在研发和出口上的有限支持,既给了土壤,又保留了企业的独立性,才让日本车企走向了世界。

反过来看中国摩托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摩托车一度在东南亚铺天盖地地卖,靠的就是低价。但很快问题就暴露了:为了压价牺牲了质量,售后服务几乎没有,三年不到就坏掉的摩托车比比皆是。消费者的信任一旦丢掉,再便宜也没人买。到后来,即使有企业想提升质量,也很难重塑品牌。结果就是昙花一现,被日本车轻松收割。

这两个案例其实说得很明白:原创和文化,才是长期生存的关键。靠低价和规模扩张的胜利,只是暂时的。

六、结语

所以回到比亚迪的问题:销量逆袭当然值得庆祝,但它绝不是终点。如果比亚迪真的想完成从“追随者”到“破坏性创新者”的跨越,就必须在三个方向上下功夫。第一,技术上要从“追赶”转向“原创”,去开辟新的赛道,而不是永远在特斯拉的影子里跑。第二,文化上要讲好一个能打动全球消费者的故事,不只是务实,而是要有改变未来的愿景。第三,和政策的关系要处理好,把政策当加速器而不是拐杖,逐步形成独立的创新动力。

历史已经给过很多提醒。日本车企的成功、中国摩托车的失败,都在告诉我们:靠低价和规模只能赢一时,靠原创和文化才能赢一世。比亚迪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决定了它未来到底是一个“中国版的丰田”,还是一个“新能源版的中国摩托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