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一骑绝尘还是一骑“绝”尘?——浙大教授热评背后的真相
427.2万辆,这是比亚迪2024年交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答卷,全球第一。这个数字背后,是连续五年翻倍式增长的狂飙突进,是资本市场10倍涨幅的神话,更是无数家庭从燃油车转向“绿牌”的现实选择。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比亚迪已经稳坐王座时,质疑声也悄然响起:它是不是下一个“恒大”?
这问题听着刺耳,可一旦你翻开它的财报,走进它的工厂,甚至只是站在一辆比亚迪前仔细打量它的车标——你会发现,这场争论远不止于数字游戏,而是关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未来走向的大命题。
一、垂直整合:是护城河,还是沉重的铠甲?
我第一次试驾比亚迪海豹时,就被它的加速感震撼了。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来得干脆利落,没有迟疑。但当我问工程师:“这套三电系统,有多少是你们自己做的?”他笑着回答:“除了轮胎和玻璃,几乎全是。”
这就是比亚迪最核心的商业模式——垂直整合。电池、电机、电控、IGBT芯片、智能座舱、甚至半导体,80%以上的零部件都由自家生产。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手机界的苹果?不,更像当年的诺基亚,从矿石冶炼到手机组装一手包办。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供应链安全。疫情期间,多少车企因一颗芯片停产,而比亚迪照样满负荷运转。但代价呢?过去五年,它砸下了4000多亿的资本开支,相当于每年烧掉一个蔚来全年营收。
我在参观其深圳工厂时注意到,车间里自动化程度极高,可员工数量也惊人——近百万人。这意味着什么?2024年,比亚迪人均利润只有4.5万元,净利率仅为5%。相比之下,苹果的人均利润超百万,净利率常年在20%以上。高销量≠高利润,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事实。
二、降价换量:还能走多远?
“现在买比亚迪,不讲品牌,讲性价比。”一位4S店销售对我说。确实,从秦PLUS DM-i杀到8.98万起,再到海鸥3.99万起攻入微型车市场,比亚迪的价格策略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开了整个市场的防线。
但浙大韩洪灵教授的一句话让我警醒:“如果售价降10%,成本不变,净利率可能直接变负。” 这不是危言耸听。2024年,比亚迪税前利润中有140亿来自政府补贴,占总额近三分之一。若扣除补贴,净利率只剩3%。再算上它拖欠供应商的近4000亿应付款(含迪链),若按3.5%利息计算,相当于每年隐性成本增加140亿,净利率将进一步压至2%。
这让我想起试驾元PLUS时的感受:配置丰富、空间宽敞、动力够用,可关门声略显单薄,内饰接缝处有轻微毛刺。不是品质不行,而是成本压得太狠。每一分优惠,可能都是从供应链上挤出来的血。
三、自由现金流 vs 融资依赖:它真是“汽车恒大”吗?
“比亚迪是不是恒大?”这个问题最近吵得沸沸扬扬。长城魏建军虽未点名,但“车圈恒大论”直指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风险。
我们来看看数据。恒大曾长期处于“经营现金流负、投资现金流负、融资现金流正”的“负负正”状态,靠借钱活着。而比亚迪呢?过去五年,融资现金流净额为-300亿,说明它没靠融资输血,反而在还钱。更关键的是,它累计创造了5500亿经营现金流,净利润从40亿跃升至400亿。
结论很清晰:比亚迪不是恒大。它有真实的价值创造能力。 但它有没有风险?当然有。它的自由现金流五年累计仅约1200亿,年均240亿,P/FCF估值达40倍,远高于茅台的18倍。这意味着市场对它的增长预期极高,一旦增长放缓,估值可能剧烈回调。
四、横向对比:比亚迪 vs 蔚来 vs 特斯拉
维度 比亚迪 蔚来 特斯拉
商业模式 垂直整合 水平分工+服务生态 垂直整合+软件驱动
净利率(2024) 5%(补贴后) -15%左右 15%-18%
人均利润 4.5万元 数据暂无 超50万元
自由现金流 年均240亿 持续为负 年均超80亿美元
用户体验 性价比高,服务一般 服务极致,价格高 科技感强,做工一般
你看,比亚迪赢在规模和成本,输在利润和效率。蔚来靠服务和社区溢价,特斯拉靠品牌和技术壁垒。没有谁一定赢,但谁都不能停。
五、真实车主怎么说?
我在深圳约了三位车主聊了聊。
李先生,秦PLUS车主:“我图的就是省油省钱,百公里电费不到10块,一年省下七八千,三年回本。”
王女士,海豚车主:“接送孩子方便,停车灵活,就是夏天开空调续航打七折。”
张先生,仰望U8车主:“我不是为通勤买的,是为梦想。但说实话,维修一次两万起步,心疼。”
这些声音提醒我们:比亚迪覆盖了从3万到150万的价格带,它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个汽车帝国。 不同车型满足不同需求,不能一概而论。
六、未来之路:一骑绝尘,还是一骑“绝”尘?
“一骑绝尘”是赞美,“一骑‘绝’尘”却是警示。韩洪灵教授说得深刻:比亚迪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三高’的动态平衡——高增长、高周转、高杠杆。
一旦增长放缓,高周转难以为继,高杠杆就会反噬。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45%,增速必然放缓。以价换量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我在试驾腾势D9时,感受过它的豪华与舒适,也看到它试图摆脱“便宜货”标签的努力。可真正的转型,不只是推出高价车,而是重构盈利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改善产业链生态。
结语:我们该支持怎样的中国汽车?
比亚迪让千万家庭开上了新能源车,这是功绩。它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升级,这是贡献。但我们也得问:它的成功,是否建立在对供应商的过度挤压之上?它的增长,能否持续而不引发产业危机?
作为消费者,我们乐见低价好车,但也希望看到健康的产业生态。支持国货,不等于盲目崇拜;理性质疑,才是真正的爱护。
各位车友,你觉得比亚迪该继续降价冲量,还是该稳一稳,提升品质和利润?老铁们,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期专门回复。
(本文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比亚迪2024年财报及浙大韩洪灵教授公开解读,真实可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