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要收权,北欧军团溃败?把中国工厂当成救命稻草!

汽车圈爆出大新闻,吉利汽车正在加强对沃尔沃中国业务的控制权。这个曾经以"放养"模式著称的跨国车企组合,正在上演一场管理权的争夺战。

吉利要收权,北欧军团溃败?把中国工厂当成救命稻草!-有驾

据内部人士透露,吉利计划与沃尔沃成立合资公司来共同管理中国业务。这意味着沃尔沃中国可能从独立运营转变为吉利体系内的一个业务单元。这一变动直接体现在人事安排上。

吉利已经派遣极氪前高管朱凌出任沃尔沃中国COO,主管产品和研发。与此同时,沃尔沃中国研发负责人耿亚维突然离职,引发业内猜测。研发部门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相当惊人。

这场人事地震的背后,是吉利计划将更多自家技术导入沃尔沃体系。包括整车平台、电池技术等核心部件都将采用吉利方案。这意味着沃尔沃传统的研发体系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吉利要收权,北欧军团溃败?把中国工厂当成救命稻草!-有驾

采购体系也在经历变革。过去各自为政的采购模式将被统一的联合采购取代。虽然这能降低成本,但也引发了对零部件质量的担忧。毕竟豪华品牌对供应链的要求向来严苛。

沃尔沃全球管理层同样出现变动。74岁的哈坎·塞缪尔森接任CEO,而前任CEO在任期间创造了年销76万辆、盈利300亿的佳绩。这个时间点的换帅显得意味深长。

在中国市场,沃尔沃的表现并不理想。上半年仅售出7万多辆,预计全年销量约18万辆。不过整个豪华车市场都在下滑,奔驰宝马7月销量创五年新低,凯迪拉克等品牌更是惨淡。

沃尔沃的困境部分源于其SPA2纯电平台的失利。基于该平台的EX90和ES90车型市场表现不佳,直接导致12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给管理层带来了巨大压力。

吉利要收权,北欧军团溃败?把中国工厂当成救命稻草!-有驾

吉利此次收权让人联想到极星的案例。这个同样源自沃尔沃的电动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低迷,即便引入魅族合作也未见起色。现在沃尔沃会重蹈覆辙吗?

回顾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采取了"放权"策略。这一决策带来双赢:沃尔沃获得资金支持,吉利则获得了CMA平台等核心技术。但电动化时代改变了游戏规则。

如今情况反转,沃尔沃开始依赖吉利技术。比如EX30小型电动车就基于吉利架构打造,但在欧洲市场销量下滑明显。质量问题频发和价格优势丧失可能是主因。

吉利近期在国际市场动作频频,海外销量达18万辆,还入股奔驰、与smart合资。保留沃尔沃的独立品牌价值对其全球化战略至关重要。

吉利要收权,北欧军团溃败?把中国工厂当成救命稻草!-有驾

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吉利需要整合资源应对挑战。曾经沃尔沃助力吉利崛起,现在轮到吉利来挽救沃尔沃了。但过度整合可能稀释品牌价值。

最核心的问题是:当沃尔沃车上越来越多地出现吉利技术,消费者还会认可其豪华品牌定位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两个品牌的未来走向。

从产品层面看,沃尔沃EX30的实用性表现中规中矩。车身尺寸适合城市通勤,但后排空间略显局促。续航里程处于同级中等水平,快充效率符合主流标准。

驾驶质感延续了沃尔沃一贯的稳健风格,但动力表现相比竞品稍显平淡。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全面,但人机交互界面还有优化空间。

吉利要收权,北欧军团溃败?把中国工厂当成救命稻草!-有驾

售后服务网络覆盖较广,但零配件价格依然保持豪华品牌水准。二手车保值率在豪华品牌中处于中游位置,低于德系三强但优于部分二线豪华品牌。

这场管理权变更正在深刻影响沃尔沃的产品策略和品牌定位。吉利需要在技术整合与品牌独立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对双方都至关重要。

目前看来,沃尔沃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吉利加强控制的举措能否见效,还需要市场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欧简约风格与中式实用主义的碰撞才刚刚开始。

对消费者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未来沃尔沃车型上将出现更多吉利元素。从平台架构到智能系统,两个品牌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深。

汽车行业的这场权力博弈,最终会通过产品力来说话。沃尔沃能否保持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吉利又能否成功驾驭这个北欧豪华品牌,时间会给出答案。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