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力成为市场亮点,出口增长显著凸显国际竞争力

说实话,一看到这个数据,就有点感觉像是备战已久的量产节奏终于爆发了。你知道吗?我今天早上和一个修理工喝咖啡,他打趣说:看来车都卖得脱销了,我都敢保证,最近修的车比去年多了50%。其实这个感觉倒不夸张,毕竟从车型到供应链再到市场反馈,每一环都在逆势加快。

估算下来,今年8个月,我国汽车总产量超过了2100万,销量差不多也在那里,换句话说,平均每个月得产出260多万辆车;按这个节奏,全年是个不错的数字(这里只估算、样本少,可能会偏差点儿)。而新能源汽车占了近一半,962万辆左右,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超乎想象?我看过一些行业报告,新能源的裂变速度明显快于燃油车,估计今年能达到一些之前预料的天花板——但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天花板我反正没搞清楚。

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力成为市场亮点,出口增长显著凸显国际竞争力-有驾

提起这个,突然想到比较两个常见车型:一台A级纯电,价位在15万左右;另一台同级别的燃油车,差不多也是这个价位。要论起用料跟设计,电车的电子系统和扭矩感真比燃油车直观多了;但你要真问日常操控细节,比如刹车线性、转向手感,那个燃油车还相对简单又直接。换句话说,纯电车那科技感太强了,一脚油门推下去,瞬间有那个推背感,燃油车还在打转动机会。

别怕,扯远了。这里我想说的是,虽然新能源高速增长,但你有没有觉得,供应链上那些微妙的差别其实没那么平衡?比如——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涨价,那倒真让人琢磨不透。像我朋友做零配件的,他说:电池模组的成本已经涨了一半。这就好比你买菜,蔬菜价格涨了,做饭成本直线上升,但实际菜价能涨得跟原材料一样快么?未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那个充电桩的照片,那个摆在街角的小充电站,真巧,没有我预料中那么多,公司坚持的布局。充电基础设施这块,我一直在心里琢磨:如果充电速度和数量都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潜能是不是会打折?这是个自我矛盾,却又绕不开的问题。

对比两点:一是出口数据——15年前,哪个国产车能跑到海外?那会儿还得怕技术差、服务差。今年数据显示,出口超过429万辆,同比上升13.7%,真能说是走出国门了吗?我相信多半还是低端、用量大、出口成批的那批车,里面也夹杂一些高端品牌。尤其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了153万辆,几十倍的增长(估算,样本少点,数字要打个折扣),这背后明不明显的国际竞争力,难不成还要我武断地猜一猜?我就觉得,里面的供应链有点水太深了,至少比起十年前要复杂得多。

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力成为市场亮点,出口增长显著凸显国际竞争力-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犹豫,质量控制要能跟得上扩产速度吗?我不敢打包票,但猜测这个问题,除了顶尖品牌外,很多都在快跑的边缘试探。你会不会觉得,现在这个节奏,像是在跑步机上踩着点,要不就摔倒,要不就跑起来快些?供应链像个拼图,拼不好,可就出问题了。

我还记得一个汽车销售跟我吐槽:客户现在买车,更多不是看多功能,而是看未来保值和续航。这个未来的事太虚,无论生产线多先进,能把车赔得放心用才最重要。要是某天充电桩不够用,续航又不上心,消费者的信心就会打折。

说到续航,心里还在琢磨:百公里油耗或电耗的成本,大概算一下——一个电池组维护成本,粗略估算每百公里约2元(这个数字有点含糊,估算中,还没算电费),而油车油料和维护,可能在3到4元(估算,体感偏保守)。但这个考虑,忽略了很多变数,比如未来能源价格变动、政策导向。你说,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到底该不该疯狂押宝新能源?

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力成为市场亮点,出口增长显著凸显国际竞争力-有驾

说到这些,就会想,技术的门槛也在变:电池能量密度增加了、成本下降了,但每次看到新车公布,还是会有这次的续航真能实现大跃进吗?的疑问。实际上,比如我朋友那台燃油车,油箱装满能跑800公里,普通人用下来完全够用。新能源车的续航,虽说在不断拉近,但再好的电池,也不能让出行变成随走随充。(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产量够大,价格就会自然下降。结果发现,涨价背后,是供应链用料难题和技术升级的投资成本。哪个环节最深,我反而觉得,是芯片和电池的软硬件融合。就像是你要买一辆车,整个系统都得匹配,只不过一些供应商像是软连接,一拉就断。

突然发现,好像不少人对自动驾驶抱有幻想,觉得那才是真未来。其实我想说,技术虽好,但在实操中,很多细节都只能靠人类经验来弥补。一台车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不是靠算法就能完美解决的。有次我和朋友开车去郊外,前方突然出现一只跑过的狗,这种突发情况,我觉得还是得靠人工判断更多。

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力成为市场亮点,出口增长显著凸显国际竞争力-有驾

我疑惑:未来的汽车,是不是像电子设备一样,要不断软件升级才能保持新鲜感?如果某次升级出了毛病,整个系统也可能崩盘。这让我想起公司内部的研发环节:就是不断修补、迭代,好比你家的手机,经常系统维护一样。很多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人心。

想起一句老话:很多问题,关键不在车本身,而在看车的人。你对这个市场的信心在哪?是不是还是看瓜的心情?毕竟,消费者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理性得多。他们买车,不只是用,还考虑用几年后还值不值。

写到这里,我已经卡壳几次,脑袋里那点技术线索,突然就被堵住了。就像开车,油门踩下去,路平就顺,但路一不顺,就得踩刹车减速。年头,市场这么火,是因为需求刚需变得多了?还是心理预期在膨胀?我也搞不彻底。

不管怎么说,整这个行业,变化太快,像汽车的状态灯一样灭一灭再亮,谁都不敢说自己已经摸得底。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技术、政策、市场,不是一台车或者一个品牌能全部掌控的。它像个巨大的浪,我们只能站在边上,看着波峰浪谷。

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行业持续发力成为市场亮点,出口增长显著凸显国际竞争力-有驾

最终,那个问号还摆在那:未来的汽车,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什么都不变:还是那个小细节,那个坐着暖和的方向盘,能让我想到家。这个点,真正打动人心的,可能就是那个细节吧。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这台车,就是我想要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