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骏享境以13万-15万元的预售价闯入市场时,评论区炸了锅:宝骏卖15万?疯了吗?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更残酷——月销三位数的成绩,狠狠撕开了宝骏高端化的虚假面具。这场自导自演的品牌升级大戏,暴露的不仅是品牌力坍塌,更是一场从产品到战略的全面溃败。
品牌人设崩塌:廉价标签成终身烙印
宝骏的困境始于对五菱平替身份的路径依赖。早期借势五菱渠道快速起量,却让廉价、低端的标签深入骨髓。当品牌试图冲击15万元市场时,消费者认知出现严重撕裂:开宝骏究竟是务实选择还是智商税?这种品牌认知的割裂,让享境甫一出生就陷入出身原罪。正如网友毒评:车标值-5万。
产品矩阵乱斗:战略失焦的致命伤
从KiWi EV到悦也,从云朵到云海,宝骏的产品线堪称新能源时代的"迷惑行为大赏"。微型车、玩具车、家用车混杂登场,看似追逐每个风口,实则暴露战略失焦。当悦也试图用"城市越野"概念收割年轻人时,消费者看到的却是续航300km、实用性堪忧的"电动老头乐plus";当云海强调"超长续航",市场发现其技术参数竟与五菱星光S高度雷同。这种左右手互搏的产品策略,让品牌形象愈发模糊。
智驾神话破产:技术空心化现原形
宝骏享境宣称的"20万越级智能体验",在真实路测中沦为笑谈。无法识别柱状红绿灯、智驾系统误撞公交车,这些事故不仅揭穿其"技术平权"的谎言,更暴露品牌核心技术储备的苍白。当车企集体进入智驾深水区时,宝骏仍停留在配置堆砌阶段,试图用营销话术掩盖研发短板。这种"PPT造车"式创新,正在透支消费者最后的信任。
管理层的傲慢:背离市场规律的豪赌
前掌门人沈阳"用价格换市场"的务实策略被彻底抛弃,现任掌舵者吕俊成选择了一条更冒险的道路:在品牌根基未稳时强行冲高。从悦也到享境,产品定价与市场预期持续错位,暴露出管理层对行业规律的漠视。当五菱通过缤果、宏光MINI稳守基本盘时,宝骏却沉迷于"伪高端"的自我陶醉,这种背离母品牌优势的决策,无异于自断经脉。
高端化不是一场Cosplay
宝骏的教训揭示一个残酷真相:没有技术护城河与品牌价值沉淀的高端化,终究是海市蜃楼。当新势力们用全域自研重塑行业规则,传统品牌靠体系力稳扎稳打时,宝骏却陷入"追风口-造噱头-惨扑街"的死亡循环。若不能正视"廉价基因"与"真实市场需求",停止左右互搏的产品策略,宝骏恐将永远困在月销三位数的魔咒里。毕竟,市场永远不会为"假装高端"的演技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