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销量8月环比猛增173.9%,坐上直升机快速崛起,未来或将与Model Y角逐全球销冠成为新焦点

前不久我在工厂车间里站着,手被骂完还得继续装配,一边听着组装线传来的咚咚声,突然脑袋里冒出个奇怪的想法。最近,小米的YU7暴增那么快,市场上竟然有人说坐上直升机了——我能感觉到它那股冲天而起的味道。

说实话,这次的销量涨幅,让我都懵了。8月份,小米YU7的零售自主销量打出了16548辆的成绩(估算,样本少),环比增长突破了173.9%(来自行业数据源,很有可能是夸张的,但不能说不合理),抢了个榜首。你知道那种感觉,就像从底层一下飞到云端,甩别人几条街。

我和一个同行聊过,他说:其实你也不用太激动,小米就是搭上了智能座舱和供应链的顺风车。嗯,小米你就是个顶尖的科技公司,研发能力和供应链管控相当厉害。要不是他们自己投,别说这么快,应该还得等几年的时间。

小米YU7销量8月环比猛增173.9%,坐上直升机快速崛起,未来或将与Model Y角逐全球销冠成为新焦点-有驾

从8月开始,小米YU7的销量曲线像股市里那条急冲上升的线——很陡。去年6月左右,销量根本没人指望会爆发,只是默默积累。直到7、8月,增长势头像是被点了火,估算每周都在增加700-1000辆。最神奇的是,和Model Y比,差距从一开始就不是特别大(样本估算,别较真),尤其是在价格和配置都很厚道的情况下。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难不成小米在供应链上的突破比我想象中还要大?他们自己操盘的澎湃OS,流畅度这个点,能说出来的人绝对少,也许连他们自己都低估了。就算技术不算绝对第一,但那种客户体验,绝对能让人觉得这个车,不止是个座驾。

可最初我还以为玩智能硬件挺难的,毕竟手机和汽车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结果一试,小米的系统联动,像是在车上装了个超级智能助手。上车后自动同步手机导航,音乐也能一键切换,硬件和软件几乎是无缝衔接。要说这个,哪怕比起特斯拉的AP autopilot,其实是不同的心态,更偏向人性化。我还试了个跑高速时的城市领航,完美避让那些突发状况,还能应对交叉路口复杂的路况。

没细想过,他们为什么在国内起步后就能暴涨?难道真是技术和供应链的优势?还是,靠着那几款爆款?我有点偏向后者。毕竟,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起量的关键其实是市场认知和爆款匹配,别的都可以慢慢追。说到这,我还在想,海外市场到底难不难?你知道, Model Y在海外市场早已布局成熟,品牌认知深厚。小米想复制这个节奏,确实得花点时间。

小米YU7销量8月环比猛增173.9%,坐上直升机快速崛起,未来或将与Model Y角逐全球销冠成为新焦点-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照片,是小米第一批交付的YU7,排队的场面挺吓人。那个线头堆在门口,就像一堆工厂的小山,但后续的供应链一旦进入正轨,产能爬坡也能快速带动销量。估算一下,最近几周,每周产能大概6000辆左右,调动起来,交付速度自然快。

但我又在想:这么快的增长,是不是有点水分?比如某些数据是不是被过度炒作?我猜测,不太可能每月都这么猛,可能只是集中发力期的效果,毕竟连续假火和短期火爆,很容易让市场虚晃一枪。问一句,海外市场拓展难吗?我觉得挺难的。国外的充电网络、售后服务都差点意思,自己建完,成了硬仗。

有个细节让我感觉颇有趣:那天一位维修工说,小米车的维修偏方便,没有那么高深。我也心想,是不是因为简化了硬件结构,成本低?像我家装修,有时候走简单、少线的套路,反而更稳定。

说到价格,对比Model Y,起售价明显低很多,配置还不少。比如那块全景大屏、22扬声器的音响系统,都是标配。你开出去,邻居会觉得你有面子,但又不至于破产。这点,就是他们打的性价比牌。

小米YU7销量8月环比猛增173.9%,坐上直升机快速崛起,未来或将与Model Y角逐全球销冠成为新焦点-有驾

我想问:你觉得,小米到最后靠的会不会只是一味价格战?还是说,他们下一步会在品牌和技术上继续攻坚?会不会真如一些人说的,要搞全球销冠,还得跨越国际化障碍这道坎?海外的车市毕竟不同,也不光是拼技术,更多是营销、渠道和售后。

我在想,未来是否会出现像理想那样的强体验派,还是纯粹靠性价比撑场?难度都不低。说到这,我不禁微笑:做汽车,有时候就像我装电脑,硬件拼得再好,总少不了搭线和调试这一步。

你说,小米未来会不会像当年的摩托车一样,闯出一片天?但这个比喻其实不太合理,摩托车当年的套路太传统了。而这次,是科技的锤子+机遇打在一起,成了直冲云霄的冲刺。

(这段先按下不表)

小米YU7销量8月环比猛增173.9%,坐上直升机快速崛起,未来或将与Model Y角逐全球销冠成为新焦点-有驾

我还是想,这个增长是不是有点迷幻?毕竟,只靠销量,能不能代表真正的技术实力和持续影响?也许还得看他们怎么在海外布局、体系完善上下一番功夫。我粗略估算一下,一个明确的心算:每辆YU7的制造成本,可能在15-20万人民币左右(估算,体感,含芯片、座舱设备)。如果保持合理成本,售价低20%以下就能赚钱。

但我在想:这么快的爆发,背后究竟少不了政策、供应链和市场氛围的配合。这让我疑惑,究竟是不是未来的趋势,还是一场短暂的风暴?我还记得一位车商的话:你别看销量飙,服务和品牌,要走长远。问题是,小米能否在这个市场里,不只是拼价格?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这种野火烟花的爆发,能持续多久?还是说,终归还是个盛宴式的短暂狂欢?我有个猜测,不是不靠谱,那就是:只要他们继续打通供应链,每季度都能像8月那样爆一次,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记忆点。

我还想问:你觉得,小米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吗?还是只是个趁热打铁的短线兵法?或者,未来他们会不会不像特斯拉一样,建立更深的品牌护城河?

小米YU7销量8月环比猛增173.9%,坐上直升机快速崛起,未来或将与Model Y角逐全球销冠成为新焦点-有驾

临场小结,让我突然想到,汽车这些东西,还是得靠细节取胜。譬如那块HUD抬头显示,真挺方便。除了省事,还能避免低头看屏幕的危险。这个细节,也许才是真正拉近用户与车的桥梁吧。

接下来,谁又能想到,这场数字化+智能化的战役,还会有些什么意外惊喜呢?我倒觉得,真正的对决,还没到高潮。或者说,高潮就在于——那辆你每天早上经过的、看似普通的小车,它的未来会不会就是那个掌握核心的科技大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