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揣着十万块想搞辆车,这事儿就透着股捉襟见肘的味儿。咱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俩钢镚儿,琢磨着提升下生活品质,添个代步的家伙什儿。可这预算又勒得紧巴巴的,恨不得一文钱掰成八瓣儿使。于是乎,安危,这个原本该C位出道的考量,冷不丁就被挤到犄角旮旯里了。毕竟,颜值要能打,配置要炫酷,最好还能省油,至于安全?得过且过呗。
可“得过且过”这词,搁在安危上,总让人心里犯嘀咕。特别是那些主打物美价廉的小车身上,钢材用料是不是打了折扣?安全气囊是不是能省则省了?这些念头,想想都叫人不寒而栗。
就拿“高强度钢占比”这茬事儿来说,不少厂家宣发的时候都爱拿它出来溜溜。71%!听着是不是挺唬人的?可问题是,这数字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在不少人看来,车嘛,铁皮厚实点总归是没错的。但说白了,汽车安危可不是简单粗暴的“铁皮越厚越靠谱”。高强度钢,顾名思义,强度更高,能在确保车身骨架强度的前提下,瘦身减重,提升燃油经济性。更关键的是,一旦遭遇磕碰,高强度钢能更好地吞噬和疏散冲击力,庇护车内人员的周全。
可难题又来了,高强度钢也分个三六九等。同样是高强度钢,不同牌号、不同门道,性能可能差着十万八千里。一些厂家为了降本增效,可能会择一些成色相对较差的高强度钢,或者在要紧部位克扣用量。这样一来,虽说也能在宣传的时候吼出“高强度钢占比”,可实际的安危性能可能大打折扣。
再说说那些没亮出高强度钢占比的车型。这背后的门道就更耐人寻味了。厂家闭口不谈,十有八九就是没啥好显摆的。说到底,谁会主动把自己家的短板抖搂出来呢?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把“低廉的价格”当成这些小车的唯一亮点时,是否忽略了厂家为了撙节开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耍了花枪?比方说,减少高强度钢的用量,简化安全气囊的配置,甚至在车身结构设计上偷梁换柱。
当然,厂家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在白热化的市场肉搏战中,价格是最简单粗暴的利器。如果安危配置堆得太满,价格上去了,消费者可能就不肯买账了。
但这并不是为安危“打折”的托词。安危,理应是所有汽车产品的底线,而不是可以随意妥协的选项。仅凭这一点,一些厂家的做派,实在让人不敢苟同。
消费者又不是草包。纵然很多人在选车的时候,会被颜值、配置等因素迷了眼,但安危始终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挂怀的问题。只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分辨出哪些车型是真正靠谱的,哪些车型只是在玩弄辞藻。
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采买十万以内的小车,不能只听信厂家的片面之词,更要擦亮眼珠子,多做做功课。除了端详高强度钢占比之外,还要摸清车型的碰撞测试结果、安危配置清单,甚至可以去论坛、社区溜达溜达,看看其他车主的肺腑之言。
说到底,买车这事,就像处对象,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内涵。安危,就是汽车的内涵,是它庇护我们周全的最重要的品性。在安危面前,任何让步都是不值得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安危才是回家唯一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