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子里聊电动车的朋友多了起来,好几个人都发来差不多的链接,大意是“旧国标”电动车年底停售,各大品牌都在搞清仓大甩卖,现在是抄底的好时机,问我怎么看。
我一般看到这种“天降馅饼”式的好消息,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习惯性地想捋一捋:这馅饼,到底是谁的馅饼?
又是谁的坑?
表面上看,这逻辑链条完美无缺:政策划了条死线,旧产品在死线后就成了废铁,厂商为了回笼资金、清理库存,必然要降价抛售。
对于消费者来说,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一个功能一样的产品,这不就是纯粹的“捡漏”吗?
听上去简直是“消费者赢麻了”的剧本。
但凡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待久了,你都会对这种“完美剧本”产生生理性警惕。
很多时候,当一个机会看上去美好得毫无瑕疵时,那大概率是因为你还没看到账本的背面。
我们先来算第一笔账,最简单的【金钱账】。
一辆原价四五千的电动车,现在优惠个七八百,甚至一千块。
这折扣力度确实不小,对于预算敏感的用户来说,省下的钱够买好几个月的菜了。
但消费决策,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费,最忌讳的就是只看“价签”。
我们得引入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叫“总拥有成本”(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你花3500块买了一辆“旧国标”车,隔壁老王花了4500买了一辆符合“新国标”的最新款。
你省了1000块,心里美滋滋。
但这个“旧国标”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在整车重量、最高时速、电机功率、电池安全标准、车身材料阻燃性等方面,都达不到最新的国家强制标准。
这会带来什么?
可能意味着你的电池衰减更快,两年就要换,而新国标的电池能撑三四年。
换一块好点的电池多少钱?
一千多块可能打不住。
可能意味着你的刹车系统、车架刚性不如新车,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安全系数更低。
这个“安全成本”怎么定价?
更不用说,随着各地管理趋严,未来“旧国标”车会不会在路权、牌照、甚至小区门禁上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
这些潜在的“麻烦成本”,现在是算不出来的。
你省下的那一千块,很可能在未来两三年的使用周期里,以维修费、换电费、或者各种“办不成事”的时间成本形式,变本加厉地让你吐出来。
你以为你抄了个底,实际上只是买了个“分期付款的坑”。
接着,我们来算第二笔账,一笔更隐蔽的【机会成本账】。
你为了省下1000块钱,选择了一款“旧国标”车,你失去的又是什么?
你失去的是一次性享受到行业最新技术进步的机会。
任何一次“国标”升级,都不是监管部门拍脑袋想出来的。
它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在血与火的教训中,迭代出来的安全共识和技术底线。
新国标限制了什么?
提升了什么?
它提升了电池的安全阈值,降低了“飞线充电”自燃的风险;它规范了车速和重量,本质上是在物理层面为你和路人的安全加了一道锁;它对车身材料有了更高的阻燃要求,减少了二次事故的伤害。
这些东西,在日常骑行中你可能感觉不到,就像你感觉不到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
但一旦意外发生,它们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为了那点折扣,你放弃了这一切“冗余设计”,本质上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降低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冗余。
这种感觉,就像2015年,你为了省两千块钱,放着4G智能手机不买,去抄底买了一台打折的诺基亚功能机。
你确实省钱了,但你也和移动支付、和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脱了钩。
你失去的,远比你省下的多得多。
最后,我们得捋一捋这事的根源,算一算【结构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旧国标”库存需要清理?
真的是因为厂商“反应慢”吗?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电动车行业长期以来野蛮生长的经营模式在“还债”。
过去,很多品牌的玩法就是“渠道为王”。
通过大规模给经销商压货,把自己的库存风险转移给下游。
数据报表上,车子一出厂就算销售额,利润和增长都很好看。
但实际上,大量的车子只是从厂商的仓库,转移到了全国成千上万个经销商的仓库里,并没有真正到达消费者手中。
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一挥,相当于给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按下了暂停键。
鼓声停了,花还在经销商手里。
厂商如果不帮忙解决,整个渠道体系就要崩盘。
所以,所谓的“清仓大促”,本质上不是厂商给消费者的“福利”,而是厂商在给自己的历史经营模式“填坑”,是帮助经销商处理“堰塞湖”的无奈之举。
你以为你是捡漏的猎人,其实你只是在帮一个臃肿的系统,清理它消化不良的产物。
这事儿,厂商和经销商其实没什么“道义有亏”的,做生意嘛,清理库存天经地义。
但作为掏钱的消费者,我们得想明白自己在这场交易里扮演的角色。
说白了,这种“政策清仓”就是一个识别器。
它能识别出两种不同的消费者:一种是价格敏感型,追求当下省钱的“交易效用”,对折扣的兴奋感超过了对产品长期价值的评估;另一种是价值敏感型,追求全生命周期的“总拥有成本”最低,他们愿意为更安全、更耐用、更省心的产品支付一定的溢价。
没有哪种选择是绝对的对或错。
但作为一个习惯算长远账的人,我始终觉得,在消费这件事上,最大的智慧,就是用合理的钱,去买那个在未来几年里能让你“忘掉它”的产品。
而不是买一个需要你时时刻刻担心它会不会坏、会不会被淘汰、会不会有安全隐患的“便宜货”。
毕竟,时间和精力,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