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

【1 行业概况:HUD 渗透率快速提升,国产厂家有望在增量市场中获 益】

1.1 HUD行业的大致情况

1.1.1 市场规模:HUD现在的渗透率不高,接下来3年市场会爆发式增长,这个行业的规模很大。

HUD属于智能座舱里消费者感受最明显的模块。智能座舱不断发展,抬头显示(英文是Headsup - display,简称为HUD)会和行车电脑、导航仪、倒车雷达等设备协作,实时显示车速、发动机转速、挡位、转向灯、导航提示、故障提示、巡航状态、前车距离这些信息,让消费者体验到“能看到的智能”。

现在中国HUD市场的渗透率比较低,不过市场规模正在慢慢变大。目前,HUD主要是前装市场,按照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中国HUD前装量是116.7万台套,市场渗透率才5.4%。浙商证券研究所算过,2021年中国HUD市场规模是18.3亿元。国内HUD的渗透率现在还是低,大多集中在W - HUD,AR - HUD的配套量和渗透率才刚刚开始。高工智能汽车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AR - HUD前装搭载量超5万辆。

HUD市场现在发展得特别快。这几年,HUD作为智能座舱里比较显眼的配置,很多主机厂都在加大投入布局,市场正在快速成长。理想的新车型L9是市面上第一个用大面积的W - HUD替代仪表盘功能的车,它在推广HUD应用方面有很强的引导意义。

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有驾

1.1.2产品迭代方面,现在W - HUD是竞争的主角,朝着AR - HUD增量市场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依据产品代次的不同,车载HUD可被分成C - HUD、W - HUD、AR - HUD以及全景HUD这四个细分市场。

这里面呢,C - HUD是靠一块硬件显示屏来显示驾驶信息的,它成本不高。不过,C - HUD成像距离近,投影也小,只能显示车速、挡位之类的信息,还有安全风险,以后它的市场占有率应该会一年比一年低。W - HUD是直接把信息成像在挡风玻璃上,它尺寸更大,成像距离也更远,成本也比较低,短期内增长势头应该会很猛。AR - HUD是结合ADAS来显示信息的,它能显示的范围更广,成像距离也更大,就是成本高一些,以后要是成本降下来了,就会慢慢取代W - HUD的市场,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全景HUD是用在L4级智能驾驶上的,它成像尺寸大,能显示更多信息,远近距离成像都能兼容,既能提供驾驶信息,也能提供娱乐信息,不过目前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早着呢。

1.2 产业链的大概情况

1.2.1产业链:影像源在HUD成本里占大头,HUD厂商处于Tier1或者Tier2的位置。

在HUD的总成本里,影像源占了大头。HUD主要由影像源(成本占比50%)、光学元件(成本占20%)、PCBA以及结构件组成。现在还没引入相关的服务类软件呢,以后要是有服务提供商加入进来,就能给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了。汽车要搭载HUD,就得把前挡风玻璃定制化生产,HUD厂商的位置是Tier1或者Tier2。通常会在双层玻璃里加上楔形PVB膜,玻璃的参数是主机厂、玻璃厂和HUD设计商一块儿定的,福耀玻璃在这方面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目前,大部分主机厂都在一些车型上把HUD作为标配了,像奔驰S级、大众ID.4、红旗HS9就已经搭载了AR - HUD。

1.2.2 技术路线:TFT由于成本和体积方面有优势,是现在的主流技术,以后会朝着DLP发展。

影像源具体能分成TFT、DLP、激光和光波导这四种技术。现在呢,好多主机厂都推出了AR - HUD车型,不过基本上都是小规模尝试一下,要想大规模推广的话,像图像畸变、阳光倒灌、成本高、体积大这些难题还得先解决才行。影像源是AR - HUD的核心部件,解决上面说的那些问题就得靠它了。TFT是现在影像源的主流选择,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成本也比较低,显示效果能达到现阶段的要求,在W - HUD产品里大量使用,普及程度挺高的。但这个方案也有毛病,投影距离比较近,而且还有阳光倒灌的情况,就是挡风玻璃长时间被太阳直射的时候,HUD里的LCD屏可能会有烧屏的危险。大众ID系列、红旗E - HS9、WEY摩卡这些用的都是TFT - LCD方案。德国大陆、华阳集团、日本电装、水晶光电、台湾怡利、未来黑科技等都是它的代表供应商。

激光投影方案是源扫描式投影,其结构简单,光学引擎也大幅简化了。激光投影有明显的优势,但缺陷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得用有机玻璃做光学分散,这就导致成本比较高,并且还达不到车规级85℃的要求。所以呢,如果能在成本和温度方面有技术上的突破,那以后的发展潜力可就大了,前景很不错。2022年,松下和Envisics合作搞研发的双视激光全息AR - HUD会首次搭载在凯迪拉克LYRIQ上。这个系统有远、近两个投射显示区域,能显示目的地的实景标记、实景导航、前向碰撞预警、指令变道等内容。先锋、松下、锐思华创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供应商。光波导技术是从AR眼镜来的,这是一种利用不同折射率介质界面处光发生全反射来控制光路的技术。光波导技术的应用能解决当前HUD布置空间不够的问题,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设计的难度。目前,光波导技术还没有在HUD领域大量应用,而且上游供应商比较集中,国内就只有三极光电、华阳集团等少数供应商。

DLP技术跟投影仪影像源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把图像投影变成实像的技术,有控制温升的特性,这对耐热性要求高的AR - HUD很适用。以后,随着AR - HUD的普及,DLP技术会成为主流技术。DLP在解决AR - HUD成像质量、耐高温和设备体积这三方面的矛盾上是最拿手的。成像质量这块儿,DLP能和RGBLED搭配;耐高温方面,DLP光效比较高,能通过透明光扩散板反射光能,这样就不会温度过高;在缩小设备体积上,电磁波导和全息投影方案能让AR - HUD设备体积变小,DLP和这两个方案的兼容性都很不错。现在,DLP投影芯片的市场被TI垄断了,成像效果虽好,但是成本高。像奔驰S级、广汽传祺第二代GS8这些车都在用。德国大陆、华阳集团、日本精机、泽景电子、LG电子、点石创新等都是代表供应商。

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有驾

1.3 市场的供应与需求

1.3.1 需求这一块:国内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了,HUD的需求数量一直在增加,短期内会快速增长。

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花钱的意愿变高了,国产化成本也在降低,HUD(抬头显示系统)开始往大众车型延伸,这些因素一起促使HUD的需求增长。从消费者角度来说,HUD能显示盲区监测等更多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功能,能让驾驶员少低头,开车更安全,而且消费者对选配HUD也更能接受了;在HUD制造这方面,光学技术进步了,体积变小了,视场角(FOV)变大了,国产化又让价格降下来了;在汽车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这边,头部品牌都开始用HUD了,这就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前装HUD能往中低端车型去拓展了。存量市场有更新换代的机会,增量市场增长得很快。占着后装市场的C - HUD用起来效果不好,以后这个细分市场会升级转型,慢慢被W - HUD替代,然后转到前装市场。这几年,好多主机厂推出的车型都配了HUD,主要是售价2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像以BBA(奔驰、宝马、奥迪)为首的德系车和日系车,配HUD的比例比较高,比如宝马所有车型要么标配要么可以选配HUD,现在新车型配HUD已经是行业的一种趋势了。

HUD市场一直在往低端车型里渗透,高端车型则开始对AR - HUD进行尝试。近几年新推出的20万以下的中低端车型,像长城、蔚来、理想、吉利、一汽红旗的不少车型,都把WHUD系统作为标配,这就一直在给市场发出好消息。以后HUD在中低端车型上的装配量会爆发式增加,下沉市场的增长是很有盼头的。现在呢,已经有主机厂在尝试AR - HUD了,目前25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已经有AR - HUD量产了。AR - HUD能够更好地跟车联网软件相结合,还能在座舱智能体系里提供增值服务。从2021年开始,奔驰S级、红旗E - HS9、长城摩卡、吉利星越L、大众ID系列、广汽传祺GS8、北汽魔方、飞凡R7等多款新车都搭载了AR - HUD。随着技术和产业链的成熟,AR - HUD大规模生产是可以期待的。

现在自主品牌里已经有多款走量的车系装上HUD了,合资品牌呢,HUD大多装在中高端车型上。长城、上汽、吉利这几个主机厂布局HUD最早,发展也最快,长城和上汽大通还说以后所有车型都会配上HUD。在现在的合资品牌里,HUD主要出现在中高端车型上。这里面德系车配HUD的车系最多,像奥迪A4L,9个车型都把HUD当成标配。日系品牌里,“国民车”凯美瑞全系都有HUD,有些日系车的HUD现在还是C - HUD,以后会慢慢换成W - HUD和AR - HUD。美系车中,别克和凯迪拉克是主要配备HUD的品牌。合资品牌采购HUD一般就在国内,供应商也是国内这边来选择。HUD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每个车型都得定制设计,有本土团队可是很重要的竞争优势呢,以后增量市场里国产的品牌更有优势。

1.3.2 供给这头:HUD的竞争格局变得特别快,国内的企业有希望拿下AR - HUD的增量市场。

HUD市场的集中度挺高的,这个行业发展得很快,格局也变得快。以前HUD市场是被国际企业把控着的,特别是影像源这种最关键的技术都在国际企业手里。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中国的W/AR - HUD供应商里,日本电装的市场份额最大,快到40%了,华阳集团紧跟其后,份额有16.18%,在国内企业里排第一呢,到2022年6月的时候,华阳已经累计出货超过56万台HUD了。不过这几年,各个HUD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很大,这就说明这个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增量市场对新企业的增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国内那些头部企业靠着技术积累,很快就在HUD增量市场里占了地盘。2020年的时候,在全球市场里,精机、大陆、电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55%、18%、16%,国内市场主要是华阳、泽景、台湾怡利、未来黑科技这些供应商占着,国外企业还没进来呢。而且啊,原来的博世、伟世通已经退出HUD市场了,伟世通是通过延锋和未来黑科技合作的。华阳靠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在中国HUD市场已经有很明显的优势了。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W/AR - HUD供应商里,前五名按顺序是电装(39.4%)、华阳(16.2%)、怡利(16.0%)、大陆集团(11.1%)、日本精机(9.3%)。2022年1 - 9月,在中国市场乘用车W/AR - HUD前装标配交付上险的前五名分别是电装(34.09万辆)、华阳(16.31万辆)、怡利(14.64万辆)、日本精机(8.55万辆)、大陆集团(7.51万辆)。

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有驾

产品都集中在W - HUD赛道,国内的企业在AR - HUD这个方向有希望实现弯道超车。现在各个厂商差不多都能实现W - HUD量产了,视场角能做到10°左右,成像距离大概是5米。国内外的厂商在AR - HUD的研发和推广上,起跑线基本是一样的,所以技术上没多大差距。以前呢,只有日本精机等少数供应商有AR - HUD的量产能力。现在,华阳集团、未来黑科技、水晶光电等国内企业都在AR - HUD产品上搞量产布局了。佐思汽研统计过,2022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新车HUD的装配量是60.3万辆,跟去年同期比增长了36.2%;这里面AR - HUD的装配量是3.5万辆,占比是5.8%。AR - HUD从2021年初量产之后,装配量就一直在往上走,2021年8月的时候装配量第一次超过了CHUD,2022年4月就开始大幅拉升了。

国外的厂商给全球供货,国内厂商供货主要在本土。现在产业生态已经初步有了个样子,德系车供货主要靠大陆和精机,日系车供货主要靠精机和电装,美系车供货主要靠大陆。自主品牌和一些合资品牌会选国内的供应商,像长城对应的是华阳、未来黑科技,一汽对应的是怡利,吉利对应的是怡利、泽景、精机,蔚来对应的是泽景,理想对应的是未来黑科技,其他品牌之后的车系和车型仍然是竞争的关键所在。

1.4 市场竞争

1.4.1 竞争壁垒:成本、本地化、体积以及软件研发是HUD供应商的核心能力。

在产品成本壁垒这块儿,传统主机厂和造车新势力都很在意成本,性价比对主打中低端车型的自主品牌来说特别关键。成本壁垒主要源于产品可复用化设计和优化设计。就像怡利电子通过简化HUD结构、未来黑科技打算用模块化设计之类的办法来降低成本。而且,国内在原材料价格和人力价格上有优势。在本地化团队壁垒方面,HUD得针对每款车型做差异化设计。这需要主机厂、HUD设计商、挡风玻璃供应商一起搞研发,要求HUD供应商得有量产经验,还得能快速响应。现在,大多数海外供应商在中国都没有本地团队,有团队的大陆公司研发能力也不强,得靠德国那边给研发支持,新组建的电装团队因为语言和时差的问题也没法快速响应。随着HUD展示的信息越来越多,主机厂对定制化的要求也变高了,就会更愿意选本地厂商。

在产品体积壁垒这块,HUD是装在方向盘后面的IPCover下面的,那个地方结构又复杂,空间还小,而且不同车型的空间结构也不一样。HUD得经过复杂的设计才能放进这个空间里,这也是现在AR - HUD没办法大规模使用的一个原因。现在呢,走TFT路线的W - HUD体积大概是7 - 8L,走DLP路线的话体积会增加大概20%,AR - HUD的体积也比W - HUD大不少,现在大概是14 - 15L。就是因为HUD对空间的要求比较高,很难给以前没装过HUD的老车型配上,一般只能装在那些在研发的时候就给HUD设计好空间的新车型上。在软件研发壁垒方面。HUD是智能座舱的一个关键部件,它跟图像处理、ADAS、地图导航这些应用结合起来,以后会靠搭载软件来提供增值服务。所以啊,软件研发能力特别重要,特别是AR - HUD里的图像处理软件,得让第三方来开发。现在,本土的厂商没有一家能提供软件的,主机厂也没有相应的软件能力去做软件的适配。另外,光学设计也很关键,好的光学设计能让HUD质量稳定,不会受到阳光倒灌的干扰(防止烧屏),能用尽可能小的体积满足更大的视距和视角。AR - HUD对软件要求高,短期内没法融合到域控制器里,价值量不会降低。

1.4.2 竞品对比:日企在研发上领先,本土厂商研发也一直在突破,还有本地化优势。

HUD技术的专利大多集中在少数企业手里,形成了“两超多强”的研发局面,日本精机和日本电装在技术研发上比较超前。智慧芽的数据显示,全球HUD专利量排名前20的申请人总共持有5700多件HUD专利,差不多占HUD专利总数的29%。在这些企业里,日本精机的专利量超过1000件,排在第一位,占比大概是18%;日本电装占比约为17%。全球HUD技术前二十名专利申请人里有11家是日本企业,它们的申请量占了69%,这能看出日本企业在HUD技术上有很深厚的储备。咱们国家只有华阳和未来黑科技这两家企业上榜了,分别排在第14名和第17名。

日企搞研发开始得早,像华阳、未来黑科技这样的国内企业在HUD核心技术研发方面也一直在突破。日本精机和日本电装在开始研发的时间以及年均专利申请量上都领先。华阳和未来黑科技分别到2013年、2016年才在HUD领域的研发有了进展,和日企比起来,国产公司在研发上差距明显。但最近这些年,华阳和未来黑科技在HUD核心技术研发上不断有突破,要是质量能达标的话,整车厂更愿意选国内的HUD企业当定点供应商。

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有驾

国内企业起步晚,不过本地化优势很明显。日本精机在中国既没研发团队也没工厂,价格和响应速度都比不上本土企业,所以主要给全球的主机厂供货,国内市场大部分都丢了。大陆和电装虽然在国内有技术团队,可研发能力不强,没什么竞争优势。国内HUD技术比国外差,AR - HUD软件开发能力更差,但本土企业因为在国内有团队和工厂,响应速度和产品价格上就有优势。

【2 公司业务:华阳集团经验丰富且研发提速,汽车电子主业持续 高增长】

2.1 公司的大概情况

2.1.1 历史发展情况:国企进行改制,这一举措解放了生产力,从而打造出在国内外都领先的汽车电子供应商。

惠州的国企改制释放了华阳集团的生产力。华阳集团在2002年改制成为华阳有限这个有限责任公司,而华阳有限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华阳实业。2001年的时候,华阳实业集团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出钱买国有资产,还引入了职工持股。经过好多次股权转让,华阳集团就变成了由邹淦荣、张元泽、李道勇、吴卫、陈世银、李光辉、曾仁武、孙永镝这8名自然人实际控制的民营企业。这次国企改制让公司走向年轻化,集团给子公司放权,70后、80后的管理层开始掌权。2002年,华阳集团开始生产家庭和汽车用的CD、VCD、游戏机的机芯还有零部件。在低谷期转型成功后,华阳集团涵盖了汽车四大业务板块。2010年,因为技术变化,媒体行业从视盘机时代进入数码时代,华阳集团业务下滑,于是决定转型进军汽车电子领域。2011年,为了规范职工持股的事情,还引入财务投资者,中山中科、中科白云通过受让部分职工持股成了公司股东。2013年,华阳有限变成了股份公司,名字也改成了华阳集团。2017年10月在深交所上市,现在已经有汽车电子、精密电子部件、精密压铸、LED照明这四大业务板块了。

2.1.2团队背景:管理层在汽车电子行业扎根了30年,高管大多是内部晋升上来的。

邹淦荣在汽车电子行业干了差不多30年了。邹淦荣董事长1963年出生,从华东交通大学机制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之后,就留在学校当老师。过了几年他辞职去经商了,进了惠州华阳实业集团和日资企业一起办的合资公司信华精机。信华精机主要做CD、DVD机芯、光头和精密镀膜加工这些业务。刚开始的时候,邹淦荣是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的。6年之后,他被调到新加坡的合资企业安特工业做副总经理。1999年,他又调回华阳实业集团总部,慢慢进入了管理层。2007年他当上了华阳集团总裁,2011年成为华阳集团董事长兼总裁,2013年还是华阳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他和团队一起共事了几十年,这个管理团队里有负责技术、运营、商务等职能的人员,互相之间互补性很强,理念差不多,办事效率高,这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现在,华阳集团实际控制人有8个,要是意见不统一就按持股比例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一旦表决了就得一致行动。邹淦荣说:“这是制度上的安排,不过实际上我们还没用到过,因为还没遇到过最后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工作,少的有15年以上了,多的都20多年了,在理念上很接近。”2021年,德国大陆集团抬头显示器产品中心中国区负责人、研发部总监杨晶来到华阳集团,担任华阳多媒体HUD研发总监,让公司的HUD实力更强了。

2.1.3股权结构: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主要靠5家控股子公司深入开展业务。

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公司注册资本有4.76亿元,现有员工5278人。控股股东是江苏华越投资,到2022年11月29日的时候,它的持股比例是57.1%。邹淦荣等8名实际控制人,经由南京越财持有华越投资76.31%的股份,南京越隆、南京越意、南京越通这三个都是公司的员工持股平台。

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有驾

通过子公司来开展业务。公司的业务由5家控股子公司负责开展,这5家子公司分别是华阳通用(做汽车电子的)、华阳精机(搞精密压铸的)、华阳多媒体(做精密电子部件、汽车电子)、华阳数码特(做精密电子部件、汽车电子的)以及华阳光电(做LED照明的)。在这些子公司里,华阳通用和华阳精机是核心的经营主体。2021年的时候,它们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是57.3%和19.2%,净利润占比分别是35.5%和38.7%。华阳多媒体是做HUD的经营主体,其收入和净利润占比分别是14.3%和12.6%。2021年,公司成立了华阳智能,这个华阳智能提供生产自动化、物流自动化、锂电池PACK、PCM制造、消费电子等产品。

2.2 业务状况

2.2.1业务情况:业务包括汽车电子、精密压铸、精密电子部件和LED照明。

公司重点汽车智能化和低碳化(轻量化),想要在国内外成为顶尖的汽车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系统供应商。2021年主营业务方面,汽车电子的营收占了65.63%,精密压铸营收占20.9%,精密电子部件营收占7.66%,LED照明营收占3.64%,其他营收占2.16%,各项业务的研发、生产、销售都是由各个控股子公司来做的。

汽车电子板块主要是给整车厂配套服务的,汽车电子业务在三季度开拓新订单很顺利。公司有不少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方面的产品线,像信息娱乐、液晶仪表、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座舱域控制器、数字声学系统、空调控制器、无线充电、360环视系统、自动泊车系统(APA)、盲区监测(BSD)、驾驶员监测系统、高清摄像头、其他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服务等产品都有。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的汽车电子产品拿到了长安、北汽、长城、吉利、广汽、理想、小鹏、比亚迪、东风乘用车、江淮、奇瑞、PSA、VinFast等客户的新定点项目,新项目订单金额同比增长幅度挺大的,新能源订单的占比也在不断升高。和其他汽车电子企业比起来,华阳的先发优势很显著。华阳在座舱领域有车机中控、液晶仪表、车载大屏、座舱域控、W/AR - HUD这些价值量比较高的产品量产,电子外后视镜、车载功放也有成熟的技术储备。在座舱这个最容易让人感知到的领域,跟其他头部汽车电子企业相比,华阳在产品储备上是有一些优势的。

精密压铸业务涵盖汽车关键零部件、精密3C电子部件、工业控制部件等产品线,今年新订单开拓额的同比增幅比较大。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像产品协同开发、模具设计制造、精密压铸与机加工、表面处理、组装这些都能做。精密压铸在铝/镁合金轻量化领域有所布局,在原本有优势的产品基础上,延伸到新能源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智能座舱系统、智能驾驶系统这些方面,业务开拓一直发展得不错,在今年三季度接到了比亚迪、博格华纳、博世、采埃孚、大陆、大疆等客户的订单项目。

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有驾

LED照明板块有LED照明灯具、LED电源、LED封装这些业务。主要的产品包含智能照明、工程照明、商业和工业用的照明灯具,还有LED电源、封装产品之类的,生产模式是订单式的。精密电子部件板块主要做和光盘应用有关的产品。有机芯、激光头及组件等产品生产线,相关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在行业里是排在前面的。激光头及组件等产品大多是给国际知名企业代工的,机芯类产品是公司自己研发的,按照客户订单来安排生产。

2.2.2 HUD的情况:AR - HUD双焦面技术有了新突破,头部HUD的本土供应商地位很稳固。

华阳的AR - HUD产品在双焦面、斜投影这些技术方面已经有了突破。AR - HUD量产有个瓶颈,就是数字投影和实际驾驶环境的融合,这对导航准不准、图像识别快不快以及AR算法灵不灵敏等,要求都很高。AR - HUD的投影距离在7.5到13米之间,如果只用一个焦面来显示,文字看起来就很费劲。所以呢,把AR - HUD的显示画面分成两个焦面,用来显示不同距离的场景,这已经是个很重要的趋势了。一个焦面用来显示近的场景信息,像时速、里程这些能代替仪表的信息,另一个焦面就用来显示更丰富、面积更大的远的场景信息。2022年5月的时候,华阳宣称AR - HUD双焦面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按照单PGU设计方案,做出了双焦面AR - HUD,这个产品在体积、显示效果、BOM成本等方面都有优势,还拿到了长城的定点项目。

斜投影的产品用的是光学变焦技术,能做到体积小、成本比较低,在同等参数的时候,AR显示效果更好,现在已经推向市场了。跟华为合作的LCoS项目还在接着搞研发,已经拿到好几个定点项目了。

公司的AR - HUD方案都有已经量产或者正在开发的项目,还在推动光波导技术应用到AR - HUD上。2022年第三季度的时候,公司的HUD拿到了长城、长安、广汽、吉利还有VinFast等客户的新定点项目,并且正在参与好几个合资企业、新势力车企的项目投标呢。2022年前三季度,HUD的出货量相比之前大幅增加了,预计到第四季度会有多个W - HUD和AR - HUD项目开始量产。公司的AR - HUD有TFT、DLP、LCOS这些技术方案,现在也都有量产或者开发中的项目,通过自己研究、合作研究等方式来推动光波导在AR - HUD的应用。2022年6月30日那天,华阳和华为签了智能车载光业务合作意向书,双方要在智能汽车特别是AR - HUD这个领域深入合作。华阳的HUD专利数量在国内是排第一的。按照智慧芽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华阳多媒体总共有99件和HUD相关的专利,在全球能排到第14位,在国内就是第一名。以后靠着技术去引导客户需求,先进入中高端市场,让电动和智能车有高比例的渗透。长远来说,华阳会凭借很棒的光学、软硬件和产品开发能力,推动以人机交互为核心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商业化进程。和HUD初创企业比起来,华阳在技术储备、车规标准控制、量产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汽车HUD行业专题:汽车电子龙头借力HUD展翅高飞-有驾

2.3 财务状况

2.3.1 财务状况: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和利润都增加了,跟第二季度比,毛利率有明显提高。

公司在2022年前三季度的收入是40.08亿元,和上一年比增长了28.0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2.67亿元,同比增长28.2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2.48亿元,同比增长40.71%。从单个季度来看,2022年第三季度收入为15.23亿元,和上年同期比增长了40.99%;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1.04亿元,同比增长46.2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0.99亿元,同比增长57.83%,业绩相当不错。华阳集团的汽车电子业务有新产品加速落地,精密压铸业务在技术上有了部分突破,HUD产品在加速升级,长期发展被看好。汽车电子新产品升级后产量增加,抵消了并购带来的毛利率下滑。HUD、无线充电、液晶仪表这些汽车电子新产品不断增加产量,使毛利率得到提升,抵消了收购江苏中翼造成的毛利率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是21.95%,和第二季度比有明显提高。公司汽车电子业务的毛利率保持在21% - 23%之间,比较平稳,其中HUD的毛利率在28% - 30%,随着HUD业务产量快速增加,汽车电子业务的毛利率有希望提升;精密压铸业务的毛利率曾经很长时间保持在30%的水平,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因为铝价上涨,毛利率下降得很明显。

2.3.2 费率情况:规模效应让销售费率大幅降低,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在费用这块儿呢,规模效应一出来,销售和管理的费用率就明显降下来了,研发投入呢却加大了。2022年第三季度的时候,销售费用率是3.99%,销售费用跟去年同期比减少了8.05%;管理费用率是3.04%,管理费用跟去年同期比增长了7.02%;研发费用率达到了8.48%,研发费用和去年同期比增加了39.34%。前三个季度的净利率是6.73%,一直保持着比较稳的状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比上一年少了很多,为了筹备新项目的研发,增加了人员,还提高了薪酬,这就使得研发费用率升高了。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参考的,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方面的建议。要是想使用相关的信息,就去看报告的原文吧。)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