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

深夜,办公室的灯泡仿佛被电流打了退烧针,昏黄摇曳。主编刚进门,把一张新闻截图拍到我面前,嘴角扯了个幅度:“扫地机造布加迪,你怎么看?”

我愣了两秒,脑壳里自动弹出画面:一群刚开完新品推介会的工程师,围着一台马力无穷的乖乖扫地机,幻想着它明年能在高速路上超车兰博基尼。扫地机对标布加迪,决心造世界最快豪华电车。这标题头上戴着保险丝,怕不是给诗人写的。

但作为职业病晚期患者,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夸张”,而是“可信度”。造车,真那么容易吗?下一个会不会是老乡鸡试驾法拉利,南极人推出超能SUV?别笑,这是个认真的问题。扫地机造车,并非初见——石头科技老板已经攀过这座山头,带着“人生巅峰需要新梦”的冲动,一头扎进了汽车河流。涌动的不只有情怀,还有经济与逻辑的急流。

对追觅来说,造车这步棋有三重注脚。头一个是老问题:家电太卷了,市场容量有限,头部品牌早已绑架了九成份额,行业幸存者成了留守儿童。

你一边在扫地领域拼内功,另一边无人机老大哥大疆突然插队,变成了“隔壁班的帅哥”,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大家互相开脑洞——有的去造洗衣机,有的跨界除草,有的试探冰箱、空调,最后发现哪哪都像跳水比赛,深度卷到头发丝儿上。

这时,汽车行业就像一个倍感诱惑的泳池,哪里还有别的增量?

二是造车“可以抬咖位”。追觅高调宣布要拉出最快豪车,哪怕真正卖不出去,上市本身就是品牌春药。小米就是教科书级案例——甩掉“低价”标签以后,造车带动了市值一年涨万亿。就算最后只是炒作,热搜挂两天,能让扫地机品牌摇身一变成“高端玩家”,顺便蹭了个广告。

三是中国汽车产业链成熟。你早不用自己发明发动机、底盘,换个屏幕、改个脸,技术都是现成的。追觅也明说了:“我们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膀上”,利用现有优势组装生产,造车团队轻轻松松过千人。造车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地低——纸面上看,有点像家长签字。

但冷静下来,掐指一算,这事还是不那么简单。问题归结为:“造车,真的是好生意吗?”

前面说的那些都是表面理由,真正的底层逻辑是钱。造车是重资产行业,被称为资本杀手。光研发、试验和量产,一条龙下来,百亿起步。小米做了四年,光研发就花进去了130亿,人工与工厂随便一加,登上了300亿高原;蔚来、小鹏,几年干下来,再摊头几个五百亿。哪怕是成本最开源的理想,研发一年也能花出120亿。你要“造世界最快的车”,光三年研发至少准备100亿。

咱来说说追觅。去年总收入才150亿,今年估计能涨,但一年200亿的腰包要养活每年几十亿的造车投入,属实是幼儿园起步学奥数。对比一下同类型公司:石头科技近三年营收翻倍成了120亿,净利润两年才20亿,账上现金和理财也不过60亿。科沃斯营收不错,160亿,净利润不到10亿,现金卡在52亿。钱都捏得像老母鸡护蛋,别说造车,连家里水龙头漏水都得掰着指头数预算。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账上的钱能保公司正常呼吸,想靠自家钱包硬上汽车,一定要融资。可融资也不是万能钥匙。过去十年,中国造车玩家千军万马,摔倒一地。有人光凭PPT就能拿头寸,热血喊着“为梦想窒息”,结果连雏形都见不了,资金哗哗流走,最终梦醒时分只剩债务和一抹夕阳。

很多人觉得造车只要钱够了,就能像拍电影请明星那样稳稳当当,实际完全不是一回事。汽车的关键部件研发,一次就能烧掉十几个亿,并不是谁都能扛得住。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退一步说,即使车造出来,也不过才刚开始。以石头科技老板造的“极石汽车”为例,靠“车载马桶”猎奇出圈,但两年上市只卖了一万多辆,连新势力最低存活线都够不到,项目算是掉坑里了。哪吒汽车2023年卖出13万辆,到了今年战略失误销量暴跌,最后直接破产重整。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就算“蔚小理”这样的头牌,也只有理想实现了盈利,蔚来、小鹏销量逾80万,仍是亏损大户。至于特斯拉,大家神坛上的光芒,从2003年成立到2020年实现年度盈利,前后熬了17年,烧了1200亿。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大多数造车企业连17个月都熬不过。汽车毛利率比卖炒面的摊主还惨——特斯拉从25%降到18%,中国车市今年整体只剩4%。扫地机行业呢?普遍40%以上。汽车利润,连扫地机的小拇指都比不上。要说从扫地机转型造世界最快豪车,就像拿小学奥数比赛的奖状去竞选诺贝尔物理奖。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消费者信不信你,是两回事。没人会因为你家机器人扫得干净,就愿意坐在你造的车上让它飙到300码。劳斯莱斯能做飞机发动机才赢了汽车发动机的信赖,扫地机造豪车,只能说逻辑上漏洞连成串。

结论慢一点说:造车确实是个大市场,空间无限,但进场门票价格高到离谱,路上“九死一生”。前期百亿投入压着资金链喘不过气,进到市场后是刀刀见血的价格战,活下来的还得和毛利率赛跑,赢了也是瘦身冠军。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造车,是一门敬畏与理性的生意,不只是“梦想”起飞,更不是赌徒的游戏。豪赌背后,不只是投资人的血汗,拖下水的还有行业信心,甚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这个舞台太大,承载了太多人的平安和希望,不能光靠一口热血或舞台布景。还是那句话,该扎根时就扎根,该尊重规律就尊重规律,把技术搞扎实了,或许才有资格把扫地机推到赛道起点。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你熟悉的某个家电品牌宣布造车,你会愿意坐上它的首台跑车吗?你是欣然跟风,还是默默握紧手里的扫地机遥控器?

扫地机公司跨界造车,业内竞争激烈,投入成本巨大-有驾

造车这事,你怎么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