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品牌都有!汽车市场浮现“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原因令人咋舌

《各大品牌都有!汽车市场惊现“零公里二手车”乱象》

有人在深夜刷二手车平台时被一条信息惊得眯起眼:新车照片闪亮,里程表显示几乎为零,行驶证上才刚刚上牌,价格却比新车便宜好几万,标签上却赫然写着“二手”。

这画面让人心里一紧——到底是哪门子买卖,崭新的车怎么就变成了别人家的旧货?

这个疑问像钉子一样扎在脑袋里,越想越不对劲,读者会跟着故事往里走,想把这盘棋看个明白。

众多品牌都有!汽车市场浮现“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原因令人咋舌-有驾

有人在群里发截图,一位老车行的伙计看了就翻白眼,说道:“这玩意儿圈里叫‘零公里二手车’,不是车主心血来潮转手,也不是买家捡了漏,公开市场上有一拨人在玩把戏。”长城汽车的董事长曾公开点名批评过这种现象,放到平台上卖的商家动不动就几千家,把本来静止的新车弄得像热销品在流转,实情却是同一批车在做数字游戏。

接下来要说明的事儿,听着可能有点让人不舒服,可消化了才能少吃亏。

“零公里二手车”这回事儿,说白了就是新车被包装成二手卖。

走的程序通常是这样的:厂家或经销商先给车上牌,车牌和手续齐了,车还在停车场没上路,交易就被挂到了二手平台。

平台上显示行驶里程接近零、上牌时间和现在差别不大,价格却被压得很低,买家看着心里乐开花。

问题在于,这种交易并非消费者之间的真实需求推动,背后多是企业或经销商自己在操作,把一辆车从左兜放到右兜,表面上成交,实际是把库存数字搬家。

有人形容这种操作像给车做“隐形搬家”,外面看着热闹,里头没进多少真金白银。

做这类买卖的动机并不复杂。

眼下车市竞争激烈,销量排行直接决定面子和话语权。

某些企业怕不上榜,就把新车直接低价挂出去,算作一笔销量。

举个例子,原价二十万的车,打个折头以十八万卖出,账面上就是一台车卖掉了,排行榜上数据漂亮了,可这光鲜的数字背后,实际利润可能被压得所剩无几。

另一根动机是清库存。

经销商手里压着大把未出库的新车,库存预警指数长期偏高。

今年九月,全国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到了五十四点五个百分点,已经超过警戒线。

众多品牌都有!汽车市场浮现“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原因令人咋舌-有驾

手里车多,钱就不能活水似的流动,清库存成了刚需。

有时候经销商宁愿把车当“二手”卖出去,也不愿把车放在地库里白白占着资金和场地。

第三条路更让人倒抽一口气:钻政策空子。

国家对以旧换新有补贴,单台补贴高达两万元。

有的操作是把新车当二手申报补贴,再走出口退税的套路,把车卖到国外去赚退税。

去年的二手车出口数据是四十四万辆,其中有行业观察者估计大约八成是这种性质的车,意思是这一花样已经扩散到了出口环节。

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完成了所谓销量,还把补贴当成了额外收入来源,等于给自己做了两次买卖。

经销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行业里流传的数字显示,约七成经销商达不到厂家设定的销量目标,过半以上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厂家批评和区域竞争,很多经销商选择自掏腰包把车买回去上牌,再把车挂到二手市场卖。

表面上看销量上去了,资金周转还行,但走一遭下来,库存反而更大,盈利能力被侵蚀。

一个资深经销商在微信群里直言:“自买自卖像是在喝药救毒,短期能顶过风浪,长时间只会越烧越尽。”

这种假繁荣害处不小。

消费者可能会以为自己捡了个便宜,买回去才发现保修期限、购车发票和售后权益不齐全,遇到质量问题难以维权。

品牌信誉也会被掏空,等群众发现所谓热销是场戏码,信任度就垮了。

众多品牌都有!汽车市场浮现“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原因令人咋舌-有驾

再往外看,国家税收与补贴机制会被耗损,真正需要补贴的环节被挪用,政策目标被扭曲。

行业长远发展会被短期数字绑架,企业会把资源耗在玩花招上,产品研发和服务升级的动力被削弱。

监管部门并非坐视不管。

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已明确点名,要严肃整治这种拼销量的操作。

官方的思路在于把上牌、交易、补贴和出口的链条梳得更清楚,堵住可被钻的缝隙。

现实的监管路径包括加强上牌和过户信息追溯、把补贴发放与实车使用情况挂钩、强化出口检验等环节的审核。

行业内还在讨论把线上二手平台的数据与车辆登记系统联通,让每一次挂牌都留痕,买卖透明才有保障。

在买车这件事上,普通消费者需要长点心眼。

有位老司机在短视频里列了几条实用经验:先查行驶里程是否吻合上牌时间,查车辆识别代号能不能对得上出厂信息,向卖家索要第三方检测报告并仔细核对,带着熟悉车型的朋友或者直接去4S店验车,要求出示原厂资料。

有的人会问“上牌没多久但看着新,能不能买?”答案要看手续的完整性和售后保障,而不是只看那一眼便宜的数字。

便宜货很多时候是有原因的,碰上问题退换的成本远高于省下的钱。

市场生态被扰乱的背景还要回到整个行业的大环境。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里,汽车行业进入爆发期,厂商、资本和渠道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冲击,传统厂商被迫在销量和技术投入之间做选择。

排行榜和周月报的存在本意是反映市场表现,现实中却成了部分企业的偏爱对象:把“好看”的数据摆出来,向外界证明自己的竞争力。

众多品牌都有!汽车市场浮现“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原因令人咋舌-有驾

时间长了,数据美颜就成了惯用手法。

再加上地方保护和不同区域的补贴策略不一,使得某些灰色操作有了可乘之机。

有一个场景值得描述:某市郊的一个二手车市场里,几个商家在聊天。

一个商家抱怨:“上个月任务没完成,厂家不高兴,我就把几台新车上个牌放平台上,卖个一两台就保住面子。”另一个补刀说:“别说面子,有时真是救命钱。上个月库存高得吓人,那些车老在那儿耗钱,弄个这样的单子,账面上就亮堂了。”旁边一个买家好奇问:“那你们卖出去的车保修咋办?”商家挠头:“保修在纸上写得明白,可现实走不开,买家要是要真维修,往往要折腾。”这段对话很接地气,能反映出圈内的压力与无奈,也能让外面的人听着心里发冷。

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会起到震慑作用,但市场自律也很关键。

企业应该回归到靠产品和服务取胜的方向上,渠道上的透明才是长久之计。

消费者要练就识别技巧,在交易前做足功课。

经销商要停止自买自卖的短视行为,跟厂家协商更合理的返利与目标机制,避免为了数据而牺牲根基。

监管部门要把数据抓在手里,把可查性做成常态,补贴发放与车辆实际使用相挂钩,出口环节也应加强实车检验。

故事回到开头的那辆“零公里二手车”:有人花了价钱买了它,提车那天发现行驶证上的买卖时间和上牌时间差不多,但厂家发票不在自己名下,售后备案也模糊不清。

去找卖家理论,卖家乐呵地说:“都在平台上,退不了就只能二手市场上再卖。”这位买家在社交圈里把遭遇曝光,引发了大量网友讨论,很多人贴出自己看到的类似截图,话题一下子热了起来。

平台方面回应要配合监管清理乱象,官方也释放出加强整治的信号。

把问题收回来:新车为啥能挂二手?

背后是销量压力、资金链紧张和政策套利这三股力量在拉扯。

这样一场“零公里二手车”的闹剧,短时间能制造热闹,长远会把整条产业链的信任和秩序破坏殆尽。

读者如果遇到类似情况,愿意把截图和买车经历放在评论区里,大家一起把那些画面晒出来。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大家:如果能让你来管一条规则,你会先盯哪一环节去堵漏洞?

欢迎把想法写下来,大家掏掏心窝,别让下一位买车的人再踩同样的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