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门把手,这玩意儿总算要被拉下神坛了。听说国家马上要出新规定了,以后新车不能再用全隐藏式门把手,只允许半隐藏或者老式传统门把手,而且还得配机械冗余,这下汽车厂商可得重新琢磨琢磨自己的设计了。
我们是不是该问问,汽车门把手究竟是用来装饰的,还是用来救命的?设计师脑袋里是不是把生活场景倒着放了?说实话,之前大家一窝蜂追捧隐藏门把手,大概也是“跟风”心态在作祟。你车要是没有个隐藏门把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能源车,再加块大屏幕、全景天窗,感觉自己立马高端大气上档次。可这个“高级感”,到底值几斤几两?
咱们不妨回头看看,最早把隐藏门把手带火的特斯拉,其实就像开了个坏头。汽车厂商瞅着这设计不赖,争先恐后地用上了,连烧油的车都赶着凑热闹。厂商们心里想得挺明白,外观更流畅,好看啊,宣传一把“科技感”,空气动力学也能“理论上”更好。但就有点像穿着大衣淋雨,说是防雨,回回都湿身。
说白了,商家盯着的是你钱包,用户考虑的是自己屁股。隐藏式门把手,最大的卖点是“美学”,号称融为一体,提升整车高级感。可是这高级,平时看着心情舒服,真遇到点儿事可就不美了。比如大冬天,北方一冷起来,门把手压根弹不出来,屋里着急上班门外杵半天——要不就往门上怼热水,整点胶带糊糊凑活。要是传统的门把手,直接拽一下就进去了,哪能这么费劲?
更别提安全隐患了。没错,平时谁也不愿意遇到事故,可真出事的时候,你会发现门把手才是命根子。新能源车用的大电池,发生碰撞极有可能起火甚至爆炸。这个时候能不能第一时间逃出来,就全指望门把手了。传统的机械门把手,随便谁拉都能打开。可隐藏式门把手呢?指望车还通着电,得等自动弹出来。偏偏车一撞,电子系统先栽跟头,门把手闹罢工,结果人被困在里面动弹不得。关键时刻比的不是科技,是抢时间,几分钟之内救不出来,后果谁承担得起?
拿数据说话,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了一下,事故中隐藏门把手能顺利弹出的概率是67%,而老式门把手是98%。可怕吗?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简直拿人命开玩笑。你说,厂商手里拿着一堆方案,安全却被放在了最后一位。以后要是真有谁因为门把手被困在车里,那“高级感”还有啥用?
这思路是不是得反过来想?车企这些年拼命追求所谓的“智能化、高级化”,从门把手到大屏幕、天幕、自动驾驶,各种炫酷配置越堆越多。可老百姓买车是不是冲着这些去的?还是最基本的出行安全?有些功能你说有用吧,也不能说完全没意义,不过有多少真的是生活必须的?中控屏幕确实方便,用来导航、调歌,挺好。但是全景大天窗能干啥,夏天晒死冬天冻脚。隐藏门把手,平时用着“哇”一声,关键时刻干嘛整得这么复杂?
实际上,不少厂家就是想抓年轻人的眼球。年轻群体追求新鲜感、科技感,可是你让他们把安全感丢掉,那买得是不是有点冤?有些设计师光想着“让产品与众不同”,却忘了车的本质。汽车是消耗品,更是保障日常安全的交通工具,把基本功能的简单可靠抛了,你再怎么创新也等于在原地飘。
咱们再看“机械冗余”这个要求,国家标准就是怕你设计过于依赖电子系统,万一电子崩了,还有传统方案兜底。道理很明白,机械冗余就是救命稻草,你科技感再强,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老方法。门把手不是用来炫酷的,是用来应急的——这一点敲黑板。
其实“隐藏”门把手这事儿,不只是汽车界在瞎折腾,很多领域凡是碰上“隐藏”都容易出事。手机、家电、甚至家居门窗,大家都喜欢所谓的“极简”,但用着用着就发现不靠谱。人类生活还是得讲实用主义,东西好用比好看更重要。太注重形式,总是会忽略了本质,最后吃亏的还不是普通老百姓?
很多人买车,是跟着大众的眼光走,觉得别人有我也得有,这就是“从众心理”。可一窝蜂过去,结果发现自己用着不方便、关键时刻掉链子,后悔晚了。试想下,要是每个人都敢于质疑一些“潮流”,而不是头脑发热接着买单,汽车厂商是不是也得好好琢磨琢磨,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好设计”?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年的汽车厂商越来越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因为用户不在乎吗?其实大家都在乎,只是“看得见的高级”比“看不见的安全”卖得动。广告、宣传、体验店,大肆渲染那些炫酷配置,让你觉得“没有这些功能就OUT了”。这就像饮食界流行黑暗料理,结果饭还没吃完肚子疼。汽车圈也是,有些创新明明鸡肋,却偏偏成为标配,到头来用还是传统。
我觉得吧,作为用户,最重要的是明白,汽车是给自己用的,不是给别人看热闹的。设计再美、功能再多,关键时候掉链子全白费。一台车最重要的属性就是随时都能为你服务,且有急事的时候能救命。科技感、颜值感、仪式感,这些都是附加值,不是核心要素。门把手的问题,燃油车用了几十年没问题,为啥一定要创新到反人类?
再说了,咱们国家现在对汽车安全抓得紧,出台这种规定就是给用户兜底。说明监管层也看出来了,有些创新脱离了实际需求。用脚想都知道,碰撞、起火、断电,救人争分夺秒,门把手却被卡住,这事儿谁受得了?要真是出事,厂商推脱责任,“考虑用户体验”,可用户只想要一个可靠的应急出口。
发展归发展,创新归创新。汽车企业可以追求新技术,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国标的出台,是敲响了警钟,告诉所有人什么才是第一位。以后谁还敢拿安全换科技,谁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所有设计都得回到一个原点——简单、实用、可靠。想炫酷也行,但底线不能破。
最后还得问一句,你花几十万买部车,是为了追逐潮流,还是为自己和家人找份踏实保障?门把手这事儿看似小,实际就是安全神经。以后买车,多留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也别让“高级感”迷了眼,关键时刻安全才是最硬的道理。
你说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