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聊广州的交通,这事儿跟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息息相关。
只要你在早晚高峰往马路上一站,准能看到一幅特别壮观的景象:一边是堵得严严实实的汽车长龙,司机们在车里急得直挠头;另一边,是数不清的电动自行车,也就是咱们广州人常说的“电鸡”,像鱼群一样在车缝里钻来钻去,那场面,真是既热闹又让人心惊胆战。
可就在这“电鸡”大军横行无阻的同时,正儿八经的摩托车,却依然被一道二十多年前的禁令牢牢锁着,想在市区跑一跑比登天还难。
这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当年为了管住摩托车的乱,我们下了狠心一禁了之,可现在这满城跑的几百万辆“电鸡”造成的混乱,难道不比当年更厉害吗?
这道禁令在今天看来,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趟了?
咱们得承认,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它的历史背景。
二十多年前,广州下决心禁摩,确实是事出有因。
那个年代,“飞车抢劫”几乎成了城市的一块心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摩托车机动性强的特点,在街头巷尾作案,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安全感。
再加上当时市面上的摩托车,技术还比较落后,很多都是那种发动机“突突突”响,屁股后面冒着一股股蓝烟的两冲程车,噪音大、污染重,对城市环境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所以,在那个时候,为了解决最紧迫的社会治安和环境问题,采取“一刀切”的禁摩政策,可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应急手段,也确实在短期内起到了作用。
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禁摩的两大理由,现在还站得住脚吗?
咱们先说治安问题。
如今的广州,城市治理水平早就不是当年能比的了。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高清摄像头,构成了严密的天网系统,再加上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这些高科技手段,想靠一辆摩托车犯案然后人间蒸发,可能性微乎其微。
说到底,犯罪的根源是人,是社会问题,把板子打在交通工具身上,这个逻辑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牵强。
再说说环保问题,那就更是老黄历了。
现在的摩托车工业技术进步神速,国家对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早就实行了国四标准,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非常低。
更不用说现在市面上还有大量的新能源电动摩托车,它们安静、零排放,比很多在路上跑的老旧燃油汽车要环保得多。
用二十年前的老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摩托车,显然是不公平的。
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也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把摩托车这个“葫芦”按下去之后,水面上却浮起了一个体积更大、更难管理的“瓢”——电动自行车。
根据统计,现在广州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60万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广州的常住人口里,每三个人就拥有一辆。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个月超过10万辆的惊人速度增长。
更关键的是,当年我们批评摩托车的那些问题,比如逆行、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乱停乱放等等,如今被这支庞大的“电鸡”大军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甚至因为数量更多、更难管理,问题变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一年,广州交警查处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同比暴涨了174.5%。
网上经常能看到交警在路口查扣违规电动车的照片,车子密密麻麻摆了一大片,场面很壮观,可现实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根本管不过来。
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市民有巨大的出行需求。
对于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在交通日益拥堵的大城市里,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比坐公交地铁更灵活、比走路更省力、比开汽车更经济实惠的代步工具。
当合规、需要驾照和牌照的摩托车被禁止后,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自然而然地涌向了几乎没有准入门槛、管理相对宽松的电动自行车。
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放弃了可以被严格管理的摩托车,却催生了一个难以控制的“电鸡”江湖。
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城市管理思路,是不是可以更精细化一些?
比如最近,有消息说番禺区新装了不少电子警察,专门抓拍摩托车。
这个举动就让很多人看不懂,放着几百万辆到处乱窜的“电鸡”这个主要矛盾不去集中解决,反而把精力和资源用在抓捕少数的摩托车上,这难道不是避重就轻吗?
好在,已经有理性的声音开始呼吁改变。
就在今年7月份,中国摩托车商会正式向广州市政府递交了一份建议函,态度很诚恳,内容也很务实,就是建议能不能先从番禺、南沙这些区域开始,搞一个试点,逐步、有序地放开摩托车。
这个提议,其实和很多专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我们算一笔简单的账,一辆小汽车在路上占用的空间,至少可以停放四到五辆摩托车。
如果能通过政策引导,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市民,特别是那些短途通勤的市民,从开汽车转向骑合规的摩托车,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而且,摩托车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放开后还能带动消费,从车辆制造、销售,到后续的维修保养、骑行装备、文化旅游,能创造不少就业岗位和经济价值。
更有意思的是,广州现行的“禁摩令”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
比如,拥有增城和从化户籍的居民,现在依然可以正常申请摩托车牌照,合法上路。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局面:在同一座城市里,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市民,在出行工具的选择上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
这种政策上的不统一,也让很多人觉得有失公平。
说白了,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我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今天的摩托车,完全可以被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管好,比如安装电子牌照,实现实时追踪;通过严格的驾考和年审制度,确保驾驶者的素质和车辆的安全。
我们不能再因为过去的困难,就对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视而不见。
继续抱着二十年前的老政策不放,不仅解决不了眼前的“电鸡”乱象,反而可能会让城市交通陷入更深的拥堵和混乱之中。
重新审视禁摩令,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或许才是广州交通走向未来的正确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