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牌子蹿升,一季度电动车飙了27.3万台,海外交付破百万…瞅着这些数儿,你可能觉着,哎呦喂,这不挺敞亮的嘛?
可要是跟你说,这是上汽集团“刮骨疗毒”捯饬出来的,你指定得抻脖子问,它到底动了哪块“骨头”?
实话说,这几年汽车圈的动静,用“地覆天翻”都嫌不够呛。
电动车跟下饺子似的,智能化配置卷到姥姥家,老牌车企的日子,那叫一个煎熬。
特别是像上汽这种膀大腰圆的“老炮儿”,船大难掉头,里头的幺蛾子,可想而知。
往常,上汽给人一种“摊子铺得忒大”的印象。
荣威、名爵、飞凡,名头是不少,可各耍各的单儿,资源散得跟天女散花似的。
就像一个班级,好几个学习小组,各做各的题,结果效率不高。
这回的改革,就是把这些小组拧成一股绳,攒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资源共享,劲儿往一处奔。
瞧见没,他们把荣威、飞凡、名爵这仨牌子,连带研发班底都给整合了。
这招儿挺飒的,直接打破了之前“单打独斗”的局面。
研发成本嗖嗖往下掉,新车推出嗖嗖往上蹿,这效率,搁谁都看得见。
这当口,上汽创新研发总院成了关键人物。
它就像一个“技术大管家”,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混动技术,一股脑儿往里头塞。
有了这“大管家”,各个牌子就能更麻溜地调用技术,省得重复开荒。
当然喽,改革哪能没点磕磕绊绊?
有人嘀咕,牌子捏一块儿了,会不会弄得千篇一律?
消费者会不会犯迷糊?
这个忧虑不是没道理。
可上汽估摸着门儿清,他们要干的,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牌子“归拢归拢”,而是要让各自的优势亮出来,互相帮衬。
比方说,荣威走的是亲民路线,飞凡瞄准的是高端局,名爵则更讨年轻人的喜欢。
这就像一个乐队,有主唱,有吉他手,有鼓手,各有各的范儿,凑一块儿才能奏出好听的曲儿。
说起技术,上汽这些年也是憋着一口气。
电动车市场厮杀得这么厉害,没点压箱底的本事,分分钟被拍在沙滩上。
所以,他们捣鼓出了DMH双电机混动系统、星云纯电平台、智能驾驶全栈方案这三大金刚。
特别是那个DMH混动系统,搁在荣威D7上,百公里油耗2.49L,直接成了混动B级车的扛把子。
这就好比一个学霸,不仅门门功课拔尖,还长得眉清目秀,你说气人不气人?
星云平台更绝,支持800V高压快充和固态电池预埋。
据说智己L6能一口气跑1000多公里,这续航,直接给电动车用户吃了颗定心丸。
800V高压快充,充个把小时,续航蹭蹭往上涨,想想都带劲。
更值得说道的是,上汽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开始往外倒腾了。
奥迪SAIC尚界车型,要用上华为的高阶智驾系统。
这说明啥?
说明咱中国汽车的技术,开始反哺合资车了。
这几年,老听人念叨“弯道超车”。
可仔细琢磨琢磨,哪有什么弯道能让你轻轻松松超过去?
真正能超车的,靠的是技术打底,靠的是创新开路,靠的是敢于砸烂旧坛坛罐罐的胆量。
2025年一季度,上汽自主牌子卖了60.1万台,同比增长28.4%,占集团总销量的63.6%。
这个数儿,足够说明改革不是白忙活。
这就好比一个长期被埋没的学生,终于扬眉吐气,考了个头名状元。
海外市场,上汽也挺能扛。
在欧洲,顶着关税的压力,MG牌子靠着HEV车型杀出一条血路,销量逆势上扬。
这又说明啥?
说明中国汽车,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有底气了。
当然,上汽的改革,路还长着呢。
固态电池量产落地、智能生态扩容、全球化2.0战略……这些目标,听着都挺振奋人心,可真要实现,肯定少不了披荆斩棘。
当我们老想着把原因归结于市场竞争太狠的时候,是不是忘了看看自家有没有下定决心革新?
上汽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自己革自己的命,才能熬过寒冬。
从资源分散到拧成一股绳,从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跑到向外输出技术,这不只是一家企业的蜕变,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