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一坏就扔,等于白扔两百块。
我楼下修车铺老李昨天拆开一辆三年旧车。车子走着走着突然没劲,老李一眼就看出来,三相线圈的绝缘看着不对劲。他动手拆,倒出一碗黄水——其实就是被氧化的油垢和锈蚀的铜粉混在一起。那锈花得厉害,轴承锈得渣都碎了,问我:你看这料,能不能修?我当场就在心里想——修得了吧?反正老李这一行业混了十几年,拆解和检测的经验比我丰富多了。
我还顺便翻了翻他的工具箱,一个旧手电筒,一把钳子,还有一盒看起来二十年前的霍尔传感器……对了,霍尔小盒子!我突然想起,昨天听到同事说,很多厂家,把电机盖子焊死,防止自己开封,不然维修就会变成修车铺的生意。这操作虽然出于保护品牌,但给售后带来了不少困扰。
等会,你会不会好奇:为什么修理电机这么难?其实不难啦,就是厂家为了控制成本,故意设计成不可修复。我敢打赌,五百瓦的电机出厂价大概在二百三十块左右,整车的成本才两千三百,卖得再贵,也不过一成半左右的成本。那企业一算,要不到这成本的利润,怎么活?干脆把盖子焊死,让你只能买新的。
但你知道吗?雅迪、小牛那些新款,反而做得很聪明。比如雅迪的电动车,侧面那两个螺丝,只要三分钟,就可以换个新碳刷、换个小轴承——或者塞进一个新霍尔传感器。官方还敢承诺五年保修,没有兜底保修十五天的套路。我自己用的那辆老旧电动车,去年头修了一次,花了不到一百块,换了个碳刷,起码能跑多一万公里。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记得我老婆也感慨过,她那个八年前买的二手车,油耗还是7.5个左右(我总觉得不算低,但也不能算高吧),前几年开始引擎耗油多了,发动机声音变大。送到修理厂,师傅拆开后直接说:这个活不难,但修不好,就算了,换个新的引擎,花得比你蒙得还多。她还问:修两次,还不如买个新车划算?当时我觉得,这显然是厂家的策略——修不好,推广你买新车。
可有些故障并不一定非得换全新的。比如电池,一个老牌厂家,用料一般,但只要你能把里面的电极清理、另一方面比如补焊几块焊点,能焕发新生的电池,成本也不过几十块。汽车研发和供应链就像家里的厨房,原材料和零件就像菜和调料,用得巧,花得少,最终的菜(车子)也能保持新鲜。
我刚才翻了下它们的年报数据:一线制造工厂的利润可能很难超过10%,但后续配件和维修的毛利率却能达到30%,这是厂家完全没想到的。他们的算盘不是怕修不好,是让你觉得修坏了也修不了,逼你买新车。大厂宣传修理难,实际上是给你设个坎,你觉得没有用的东西,还是扔掉吧。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修车人一向想办法让维修变得简单化。我那老李,他就知道,用点简单工具,十分钟把换个霍尔传感器、抹点润滑油,配件成本十几块钱,实在不行再花个几十块换个轴承——比想象中容易很多。问题出在,厂家把盖子焊死,就是要你买整套新电机。
讲个细节:我还记得我当时在修车铺门口,两个修理工正在换电机上的碳刷。大哥说:你看这碳刷剩下二成,也不打算换,反正我也不管,只要不响就行。我心想:这就是行业潜规则,非专业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只知道变成扔掉或者换新。而我,能不能用简单修修,就让电机一直转?这事儿其实挺有趣。
(想问你们:你会不会觉得,这种修不修就是套路很郁闷?)
电机本身不算太脆,问题出在,厂家限制我们维修的能力。很多配件,可能还在库存里,可关键是那一层封死的盖子,让技术变得无从下手。其实像我这种,平时喜欢琢磨汽车的,早就认识到:维修其实有无限潜力,只要用点创新,不一定非得扔掉。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会不会有一些逆转——走个微修体系,像手机那么容易拆?或者有厂商愿意推出电机DIY包?我估摸着,可能性不大,也未必有大厂愿意这么干,因为那不光是成本问题,更关乎他们的话语权。你说厂商,是不是更喜欢你买新,然后你就成了他们的韭菜?
(这段也先按下,不疯不成魔,反正未来路还长。)
到你会不会觉得,那些旧车电机能修,其实就是一种隐形的环保、省钱的生活哲学?或者,技术上其实很简单,只不过被包死成了换新?我身边的朋友都说:你看这个产业链,像个巨大的泡沫,要不怎么那么多旧车都要翻新。但我还在迷茫,只知道,修车的技术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成本和利益在作祟。
所以,你说,修一修电机,是不是也能引发一些思考——不单是修车和省钱的事,还涉及到我们对新和旧的看法?有一天,或许我们不用再被焊死的盖子困住,也许,修旧车还能成为环保的隐形战线。名单里,不一定非要新出一台电车,可能,修好一台,能续航还行的二手,才是真正的绿色。
你觉得,未来这种修旧会变成常态吗?还是说,各家车企都要硬封未来市场?反正,我会持续关注这块——毕竟,谁不喜欢低成本、靠谱的焕新方式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