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汽集团,这艘在我们印象里稳稳当当的汽车巨轮,冷不丁地宣布要掷下15个亿,捣鼓一个叫“数据与AI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场景示范工程”的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要捯饬自家的汽车行业大模型。
这事儿,初听上去颇有些扬眉吐气。毕竟现如今都讲究“技高一筹”,AI大模型也成了各行各业竞相追逐的“时髦货”。可细咂摸咂摸,一个主业是造车的,突然这般挥金如土地搞AI,难道真就只是为了“精益智造”这么简单?
先说说这15个亿。这笔钱,说它石破天惊吧,倒也未必;说它微不足道吧,也绝非如此。于那些互联网巨擘而言,或许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传统制造业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孤注一掷的豪赌了。单凭这个数字,便足以窥见广汽拥抱AI的迫切与隐忧。
那么,广汽为何这般迫不及待?直接诱因是,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亘古未有的蜕变。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每个字眼都预示着无垠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倘若说往昔的汽车比拼的是引擎与底盘,那么如今角逐的就是算法与数据。
老牌车企的优势,在于积淀深厚的制造经验和枝繁叶茂的供应链体系。但短板也昭然若揭:AI人才匮乏,数据积累薄弱,以及转型升级的决心与速率稍逊一筹。互联网新势力造车,仰仗的是“降维碾压”,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来解构重塑传统汽车行业。
广汽自然不甘心被时代抛弃。因此,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更为稳妥的路径:躬身入局,自研AI。只是,这条路当真平坦顺遂吗?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动因归咎于技术演进与市场竞逐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层的症结所在?那就是,传统车企的基因里,天生欠缺互联网企业那种“敏捷迭代、拥抱混沌”的文化底蕴。他们更擅长的是精雕细琢,而非大胆试错。
更何况,捯饬AI大模型,需耗费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人才与数据。广汽能否网罗到足够数量的AI精英?他们的数据积累能否撑起一个“产业集群场景示范工程”?这些皆是悬而未决的问号。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广汽自有其独到之处。譬如,他们坐拥海量的汽车制造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训导汽车行业的大模型来说,至关重要。他们还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为大模型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
但症结在于,这些数据真能被高效盘活吗?传统车企的数据管理模式,往往是碎片化且各自为政的。不同的部门之间,数据难以共通互联。这就像一座金山,却无人知晓如何开采。
与普遍认知相左的是,诸多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所遭遇的最大阻碍并非技术壁垒,而是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他们亟需革新自身的思维范式,打破部门间的藩篱,方能真正释放数据的价值。
更进一步来说,广汽发力AI大模型,不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护城河,更是为了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跃迁。他们希冀通过自身的实践,构建一个“国内汽车产业AI大模型技术及场景应用示范集群”,为其他车企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这听起来很理想,但现实往往骨感。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谁又愿意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核心数据拱手相让?广汽想要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恐怕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所以,广汽这15个亿的豪赌,究竟能否掷地有声?这不仅关乎广汽的远景,也攸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让我们且行且看,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