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宝马竟是翻新车车主维权反成被告

重庆,一男子首付20万,月供9800元,买了一辆价值60万的进口540i宝马车,2个月后,他开车发生剐蹭去补漆,才发现自己的新车竟然是维修车,他愤怒的要求宝马店退车退款,被拒后把对方告上法庭,要求退车退款,并赔偿他3倍购车款175.17万元,万万没想到,一审认为宝马维修,无法确定是售车前,还是在男子占有期间,而且车子是进口的,宝马店不知道是维修车,不构成欺诈,只判决退车退款,不支持3倍赔偿,男子上诉,二审维持原判。他一气之下网上发视频维 权。结果竟然被宝马店起诉了。宝马店:你的抹黑,导致我们营业额下降超1亿,索赔100万,还有5000元公证费、5万律师费。男子彻底傻眼了。

江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60万买来的“梦中情车”,会成为一场持续两年的噩梦开端。

2022年4月,44岁的他终于攒够钱,在西安某宝马4S店提走了那辆进口540i。落地价58.39万的裸车,加上税费保险,总价直逼60万。他特意选了晨曦金的配色,方向盘上BMW的标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极了年少时在汽车杂志上剪下的那页梦想。

可仅仅两个月后,这辆“心头好”就给他扎了一刀。6月20日傍晚,他在停车场倒车时,与一辆黑色商务车发生剐蹭。看着车门上指甲盖大小的掉漆,他心疼得直抽气,第二天一早就把车开进维修厂。

“老板,这补漆多少钱?”

“550。”

“这么贵?”

“贵有贵的道理——你这车,补过不止一回漆吧?”

维修师傅的话让江先生愣在原地。他盯着那道新鲜划痕旁若隐若现的色差,后背突然发凉。新车才开1500公里,怎么可能?可师傅说得笃定:“这色差衔接,绝对不是原厂工艺。”

他攥着维修单冲进4S店时,手心全是汗。销售经理拍着胸脯保证:“江先生,我们不可能卖问题车,您要是不信,去做鉴定!”

这句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江先生自掏腰包800元,委托第三方机构做了漆面检测。当报告上“该车存在多处补漆痕迹”的字样映入眼帘时,他感觉天旋地转——方向盘上还留着提车时的红绸带,里程表却早已记录下被篡改的真相。

“退车!赔偿!我要告你们欺诈!”江先生举着鉴定报告冲进4S店,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应:“您可以走法律程序。”

2022年8月,他将4S店告上法庭,索赔金额从最初的退车退款,升级到三倍购车款175.17万,外加购置税、保险费等损失。他以为胜券在握,毕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白纸黑字写着:经营者欺诈需退一赔三。

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一审法院认为,现有证据无法确定补漆发生在交付前还是交付后,且进口车运输环节复杂,4S店可能并不知情。最终判决:退车退款,驳回三倍赔偿。

“这车从德国运来要经过海运、报关、中转,中间哪个环节出问题我怎么知道?”4S店代理律师在庭上振振有词。江先生看着对方律师团里西装革履的精英,突然想起提车那天,销售顾问殷勤地帮他撕掉座椅保护膜时的笑脸。

二审维持原判后,江先生彻底崩溃了。他把维权视频发到网上,镜头里他举着判决书嘶吼:“我就是要个公道!”没想到这条视频引来千万播放量的同时,也招来了4S店的反诉——他们以“名誉侵权”为由,将江先生告上法庭,索赔100万经济损失,外加5.5万律师费和公证费。

“他们说我导致公司月均销售额下降1个亿,可我的视频才播了三天!”江先生对着记者苦笑,手机里还存着4S店发来的律师函。更讽刺的是,他发现对方提供的“损失证据”里,竟有一份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15%”的季度报表。

这起案件的争议焦点,像一团乱麻缠在法律与道德之间:

• 举证责任的天平:消费者如何证明经营者“明知故犯”?江先生手中的鉴定报告只能证明车辆瑕疵,却无法直接指向4S店的欺诈故意。

• 进口车的“免责金牌”:4S店以“运输环节复杂”为由推脱责任,是否合理?法律是否应对特殊商品的销售者提出更高注意义务?

• 维权与侵权的边界:消费者在网络曝光维权,是否必然构成名誉侵权?当企业以“商誉受损”为由索赔百万时,公众监督权该如何保障?

5月9日的庭审现场,江先生穿着那件提车时穿的衬衫,袖口已经磨得起球。他看着被告席上4S店律师胸前的名牌,突然想起两年前签购车合同时,销售顾问指着条款里“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的蝇头小字,笑着说:“这就是走个过场。”

这起千万索赔案,撕开了汽车消费市场的潜规则:当“原装进口”沦为遮羞布,当举证责任变成维权高墙,消费者究竟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换回一个真相?法律的天平不应倾斜向资本的诡辩,而应守护每个普通人“明明白白消费”的权利。

60万宝马竟是翻新车车主维权反成被告-有驾
60万宝马竟是翻新车车主维权反成被告-有驾
60万宝马竟是翻新车车主维权反成被告-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