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没细想过,为什么一辆车的异响能搞得像个政治事件一样。记得有一次在4S店,站在那台刚刚试驾完的Y型车旁边,感觉车子轻轻颤抖着,好像在抗议似的。销售笑着跟我说:这是正常的共振,有点声音很正常,别太在意。当时我心里就在想,真的正常吗?我猜在研发和供应链环节上,可能就藏着不小的猫腻。
去年那个事件,让我对这个问题更有感触。小米刚推出YU7,大家都在期待一款满满科技感的车,配合价格还算亲民,但没想到第一波投诉就来了。有车主反馈,车子晚上静悄悄的,突然出现嗡嗡嗡的声响,范围范围大概是在前部,像共振,但也可能是某个部件震动引起的。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声音估算存在样本少、不确定性大的情况,但明显的问题摆在眼前——车子质量出了点毛病。
我心里在想,汽车用料和装配是不是越做越减法了?反正我身边的几个修理工都说,很多新车异响问题,基本都不是技术难题,只不过拆拆装装,找个共振点搞掉了。客户不愿意折腾,结果企业就选择忍,或者转移注意力,然后发一些升级包或改装方案。
同价位的车型还真有两款能拿出来对比。比如某自主品牌的紧凑型车,价格差不多,内饰用料还算扎实,做工平平无奇,但那车几乎没有异响。反差挺明显的——你说质感是不是就跟液压门的差别一样?一种耐用,一种表面光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细节——有个车主说,车子响声在10分钟左右会慢慢变大,可能是内部某个隔音材料不够厚。其实这个噪音演变,让我突然想到车厂里面的供应链问题。很多配件其实就是从某个供应商那里批发来的,质量参差不齐,像是买菜时,鲜的和快要变质的混在一起。于是,厂家也只能通过掺和或者用料差异来控制成本。而供应链博弈就像是验货,我们也就只能用肉眼和声音去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里面到底多少质量差异是被隐藏的?我觉得可能很多问题都在预算里,也就是车型定位了off-shelf的那一部分。比方说,两个零件,工厂制造标准一样,但用不同的供应商,结果产品差异就出来了。
你会不会觉得,消费者其实很笨?买新车就只看性能参数、不看细节,但实际上很多只听到宣传、只关注外观酷炫的配置。而内部做工和耐用性,反倒成为无声的真凶。我见过一位朋友买了辆新车,三天后走路哒哒响起,是不是用料差传得快?有时候我在猜,这跟车企是不是愿意花钱在材料和装配上有关。
刚才在论坛上看到某个评论:像做菜,调料配得不好,菜就不好吃。我觉得,这句话放到汽车上,也是这个意思吧。车子用得久了,异响、抖动,就像存放不当的食材,时间一长,问题就凸出来。
我想问,企业是否真的在意这些小细节?还是说,出了问题,大家都只会拿换个机油或者调调调打发。我觉得如今的汽车行业,越来越像手机,只好不断更新软件,但硬件的基础设施、质量根基,却很难一下子升级。
说到这我忽然想起一个细节:有个厂家的技术工程师告诉我,他们内部其实有奖励效率,压缩成本的机制。用料越简洁,装配越快,就能多出几个比例带的利润。所以,很多问题零件压根没经过严格检测,只是用拼凑的方式赶工。那样的车,最后出事的几率就大,特别是像异响这种问题。
就问你,买车时注意过这些潜规则吗?我个人觉得,车厂随着跑量变快,制造流程也跟着变碎片化。有些细节还能靠用心解决,比如隔音隔振、用料厚实点,但成本一压,就牺牲了细节美感。(这段先按下不表)
闫闯敢于发声,挺不容易的。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一个自媒体,影响力也许不算太大,但说的话,是不是也会吓到一些厂商?他直指问题核心——产品质量和企业态度,这才是真实的行业反思。他卖掉车,发声,或许也是在用行动告诉大家,买一辆车,不光看外表或宣传,还得看这背后的工厂精神。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不再只听厂商忽悠,愿意自己拆拆试试,或在网络上查查真实口碑。但问题是,很多评价都带有过滤层,原汁原味的真相其实很少。比如我身边有人说:我刚碰到车主反馈‘嗡嗡’声,我自己着急得要死。那一瞬间,才意识到,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客户可能都在担心这个问题。
也整车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4-6块钱左右,电费、燃料、零配件,算个粗略值的话。你说,如果一辆车出现异响或转向偏移的问题,它的维修成本其实也不低——不只是拿个螺丝刀拧拧,还要拆装、调试、找根源。这个过程,时间长、工序多,成本可以说是雪球越滚越大。
有个修理工跟我抱怨过:客户一听出异响,就开始怀疑人生。我也试图理解,他们其实也不想折腾,但问题来了,车内的这种细微变化,经常被忽视。这么一来,车企的质量控制就更显得重要——不能只盯性能指标,得多点心在那些看不见的细节上。
说到这,突然想到一个疑问:是不是企业内部那套质量标准,都只写在纸上,真正践行的只是走过场?我猜不一定,可能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打补丁游戏,表面光鲜,内部其实漏洞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车辆越做越复杂,异响、振动的问题反而常常反复。
在行业未来里,个人觉得品牌的信任感越来越难建立。你不满足于表面的好看,还要看内在保障。如果频繁出现小问题,消费者就会慢慢失望透顶。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销售,说:客户买车其实挺挑剔的,不是看配置,是看‘感觉’,你知道的,那个‘信任’这个东西一旦掉了,反弹就难了。这句话其实说了个大实话。
要是企业愿意用点心,把细节兜底,把问题主动披露,反而可以赢得消费者的尊重。我想问问,企业在面对异响这类问题时,是不是也会考虑影响品牌形象?还是说,还是忍一忍算了?这种模糊的心态,最终可能会把一场小风暴变成品牌危机。
看完一轮,我觉得汽车行业的故事,还远没讲完。企业的责任感、研发的用心与客户的期待值,这几者之间,似乎总在拉扯。下一次,我会更留意路边那辆静悄悄的车,听听那些无声的声音。毕竟,每个细节,可能都藏着一个尚未拆穿的秘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