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车标背后的故事:从符腾堡徽标到跃马设计

保时捷车标,这个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风靡全球的标志,其背后的故事可谓引人入胜。它以骏马、鹿角、横条旗以及位于黄金分割点的“Stuttgart”字样为设计元素,展现出盾形徽标的独特魅力。红、黄、黑三色的巧妙搭配,更是让这个标识深入人心。但这个看似复杂的车标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它的设计理念和演变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保时捷车标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背景探寻:保时捷的故乡——Württemberg(符腾堡州)

在探讨保时捷车标的深远意义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这个传奇品牌的故乡——Württemberg(符腾堡州)。这个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州,不仅孕育了保时捷这一汽车界的佼佼者,更承载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而保时捷车标的设计,也深受这份故乡情怀的影响,体现了对速度与激情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美好记忆的缅怀。

1931年,在德国的工业重镇斯图加特,费迪南德·保时捷创立了一家名为Dr. Ing. h. c. F. Porsche GmbH的汽车设计公司。这家公司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与咨询,标志着保时捷先生正式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那时他已年过半百。

公司创立初期,费迪南德·保时捷并未立即涉足整车制造,而是专注于汽车领域的边缘业务。这段时间内,保时捷设计公司的标志并非我们现今所熟知的盾形徽标,而是一款设计小巧的盾牌,其上饰有两只雄鹿的独特标识。在深入探究这一标志的渊源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德国西南部位于符腾堡州的这片土地。

在公元1世纪,为了加强战争防御和抵御外敌,罗马人在符腾堡州(Württemberg)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墙与围挡建设。随着岁月的流转,这片土地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生活区域。到了公元496年,符腾堡更是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公元12世纪,该地区被赋予了州县的概念,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州府。

自公元12世纪起,符腾堡州开始拥有象征其地域特色的盾形徽标。由于这片土地自古便是绝佳的狩猎场所,鹿类生物在此出没频繁,因此,1259年时,符腾堡州的标识以三根鹿角为主要元素,这一设计不仅代表着符腾堡州,还成为了当地人登记户口的标志。从那时起,这三根鹿角便成为符腾堡州盾形徽标中不可或缺的象征元素,甚至在后来被保时捷所采用。

然而,早期的符腾堡州盾形徽标设计相对简洁,主要包含盾牌形状、鹿角和文字等基础元素。自1495年起,欧洲大陆逐渐兴起了一股盾形徽标设计热潮,以“象限”为设计理念的分区式徽标在欧洲各国广泛出现。受到这一设计风尚的影响,符腾堡州的标识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鹿角元素被巧妙地安置在盾标的一角,而其他部分则分别象征着当时人们狩猎所使用的武器、州内不同的行政区域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自此,符腾堡州及后来的保时捷汽车公司,其标识的基础设计理念得以确立并沿用至今。

1871年,随着符腾堡成为德意志帝国初创时的核心州县之一,其象征地域的标识也经历了重要的变革。新设计的盾形标识以鲜艳的亮黄色为底色,左右两侧分别装饰着鹿角和黑龙元素,而徽标的中央则巧妙地布置了一个黑黄菱形相间的较小盾标。这一新的盾形标识自1871年启用后,便一直沿用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直至德国君主制统治时期的结束。

一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1871-1933)的国旗以黑、红、黄三色条纹为特征,同时启用了新的盾形徽标,其中符腾堡依旧被确立为Weimar German的重要州县。在那一时期,符腾堡州被称为Free People's State of Württemberg,其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其迅速崛起为德国国内举足轻重的州县。尽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符腾堡州也经历了多次经济波折,但其整体经济实力仍远超众多其他州府,其首府斯图加特更是在此期间逐渐发展成为德国的金融与文化重镇。

尽管在地理上并无变动,但新时期的符腾堡州对盾形徽标进行了显著调整。徽标中央,以经典鹿角元素为框架,巧妙地融入了符腾堡州的黑红两色旗帜设计,而左右两侧则以雄鹿为图案,彰显了该州引以为傲的动物图腾。
在这个时期,费迪南德·保时捷于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创立了“保时捷设计公司”。当时,德国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纳粹势力日益猖獗,而公司尚处于初创阶段。面临这样的复杂环境,保时捷未能在企业平面形象上花费过多心思,于是他果断地采用了符腾堡州的标识作为公司徽标。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保时捷公司历史上的首个企业标识的诞生。

然而,二十年代末期的经济大萧条最终导致了民主为信条的魏玛共和国的覆灭。在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压迫下,魏玛共和国政府无法负担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遗留的沉重赔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失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的尖锐化。在极右党派,特别是希特勒的煽动下,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1932年的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魏玛共和国的最大党派。随后,希特勒在1933年当选为德国总理,纳粹德国由此诞生。

第三帝国成立后,首要行动便是取缔或解散所有非纳粹组织。在此过程中,符腾堡州及德国原有的众多州府被废除,而符腾堡州则与Hohenzollern(霍亨索伦堡)合并为Württemberg-Hohenzollern。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并仅具象征意义,实际的行政区划与州府职能并未发生改变。因此,州府的标识依然保持原样,保时捷也无需进行品牌标识的更换。


在希特勒掌握实权后,他提出了打造一款“大众”汽车的构想,这一重任自然而然地交给了费迪南德·保时捷。1938年,保时捷初次尝试整车设计与生产,便以大众甲壳虫的诞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从而开启了他的汽车制造生涯。仅仅一年后,保时捷Type 64便应运而生,这款车与甲壳虫共享众多组件。然而,当时保时捷公司尚未拥有合适的车标,因此Type 64的车头部分始终空缺。

正是在这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政权要求费迪南德·保时捷暂停汽车生产,转而专注于制造Kübelwagen与Schwimmwagen两款军用版甲壳虫。这一转变使得保时捷公司彻底转型为一家军工企业,车标在战争时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纳粹德国遭受了全面的失败。战后,大众汽车公司交由英国陆军少校伊万·赫斯特接管。费迪南德·保时捷不仅失去了大众汽车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职位,还因“战争罪”被国际法庭逮捕,判处20个月的监禁。在这段艰难时期,保时捷汽车公司的运营由保时捷家族的费里·保时捷苦苦维持。
经历近两年的牢狱生涯后,费迪南德·保时捷重获自由,并迅速投身于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之中。在父子二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迅速研发出了保时捷356跑车。随着订单数量的充足,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尽各种手段,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保时捷356。然而,由于当时保时捷汽车公司尚未拥有正式的品牌标识,因此,初期生产的356并未悬挂任何车标,而是直接以“Porsche”字样作为其标识。

1949年5月10日,德国因二战后的政治变革而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在这一背景下,符腾堡州也被拆分为三块,分别由不同的势力控制:美国人实际控制的符腾堡-巴登、法国人占领的符腾堡-霍亨索伦,以及面积相对较小的巴登地区。被迫分离的符腾堡-霍亨索伦地区,在随后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州宪法、旗帜以及徽标。

符腾堡-霍亨索伦地区在分裂后,设计并采用了黑红双色相间的旗帜,同时,他们还精心创作了一块盾形徽标。这块徽标巧妙地被划分为四个区域,以对角线为轴,对称地展现出了鹿角元素。左上角和右下角装饰着具象的鹿角,而右上角和左下角则以红黑相间的州旗为背景,整体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方,视觉焦点明确。这一徽标的设计,仿佛是对之前符腾堡州徽标的精简与升华,其简洁而鲜明的风格,为后来的保时捷品牌标识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保时捷家族与公司的领导团队也开始着手设计保时捷的品牌标识。经过深入的讨论,他们共同确定了设计方向:首先,标识必须体现出保时捷的故乡斯图加特的地域特色;其次,设计应充满运动气息,兼具实用性和视觉冲击力,力求令人过目难忘。

每家企业都希望其品牌标识能引人注目,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为了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保时捷品牌标识,设计师们经历了多次尝试。最终,在无数次的草稿后,Franz Xaver Reimspie(弗朗兹•克萨韦尔•莱姆斯)的作品赢得了企业核心成员的认可。这款标识深受符腾堡-霍亨索伦州旗帜及盾形徽标设计理念的影响,巧妙地转化了鹿角元素,并以红、黑条形旗作为盾形标识的主要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保时捷徽标的设计师正是大众“VW”标的设计者。

然而,这款标识在保时捷车标中仅仅存在几年后,便因符腾堡-霍亨索伦与符腾堡-巴登的再度合并而不再使用。如今,这个珍贵的图案仅在保时捷车标中得以保留,原本并不复杂的标识也因此承载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若仅凭上述内容,似乎仍不足以全面展现保时捷车标的魅力。确实,其中还蕴含着另一层深意:那便是以黄色为底色,黑色骏马为主体的“小盾标”。此标识中的骏马,后腿蹬地,前腿腾空,生动而有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设计并非保时捷的独创,而是源于1938年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市徽的灵感。保时捷,作为同样坐落于斯图加特的汽车品牌,选择这一设计元素作为其品牌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对斯图加特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
然而,关于保时捷跃马盾标的背后故事,实际上远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加深远。自13世纪起,斯图加特便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既是因为符腾堡州,尤其是斯图加特,盛产珍贵的骏马,使得养马、赛马和驯马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为这座城市的名字“Stuttgart”在古高地德语中可以译为“Stuotengarten”,其中“Stuoten”意为“母马”,而“garten”则常被理解为“马匹居住的地方”。

保时捷的跃马图案,同样以金黄底色和纯黑配色呈现,与法拉利的图案在造型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意大利人在塑造骏马时,更专注于线条的流畅与毛发的细腻雕琢,而德国人则更看重骏马奔腾驰骋的自由与潇洒,对细节的打磨并不十分苛刻。这种差异,或许正是两家车企文化特色的生动体现。

至此,我们熟悉的保时捷盾形车标终于揭晓。这个车标巧妙地融合了鹿角、符腾堡-霍亨索伦徽标以及跃马图案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清晰地传达了斯图加特作为保时捷汽车公司起源地的深厚底蕴。而那匹动感的跃马,更是成为整块徽标中的点睛之笔,充分展现了保时捷设计师们对“动感”设计的执着追求。

然而,当保时捷的设计师们完成了车标的精心设计后,他们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确保这个车标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并顺利使用。由于车标中融入了斯图加特及符腾堡州徽标等关键设计元素,这涉及到与当地政府的复杂沟通和协商。保时捷方面与政府部门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判,坚持不懈地阐述他们“以车标缅怀品牌诞生地”的设计理念。最终,在保时捷的坚定立场下,政府部门被其设计理念所打动,并认可了这款车标的使用。历经重重考验,保时捷品牌的新标识终于得以正式启用。



1952年,保时捷356的方向盘喇叭位置首次出现了盾形徽标,但遗憾的是,这一历史性时刻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先生却未能亲眼目睹。他在1951年1月30日因中风离世,享年76岁。此后,保时捷品牌规定每一款生产的汽车都必须彰显其独特标识。到了1955年,这一盾形徽标又首次出现在保时捷356的发动机舱盖正中,彰显着品牌的尊贵与荣耀。而在1959年,保时捷徽标样式的轮毂盖应运而生,并首次装车使用,这一设计让人们对保时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传递着这家知名汽车品牌背后的深厚故事。随着时间的流转,保时捷品牌标识历经四次变革,每一次都承载着品牌新的历史与传承。
与众多知名汽车品牌不同,保时捷在车标的使用上显得相对稳重,并未频繁进行更换。至今,其车标仍基本维持着1954年首次亮相时的原貌。然而,细心观察者或许会注意到,保时捷在车标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巧妙的改进与微调。尽管如此,这些变化并不频繁,仅在长达62年的岁月里发生了四次。
1963年至1973年间的变化:

在这十年间,保时捷的车标在细节上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进。具体来说,就是车标中央的“PORSCHE”字样进行了细微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当时的设计潮流,同时也展现了品牌对完美与精致的追求。这一变化虽然看似微小,但却为保时捷的车标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岁月长河中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1963年,保时捷对其车标进行了首次修订,这一变革与60年代初开始的车型重设计工作紧密相关。随着356、550 Spyder等经典车型的焕新,保时捷在1963年法兰克福车展上揭晓了全新车型——保时捷911(901),其亮相之际,车头所悬挂的品牌标识也同步进行了更新。

1963年,保时捷对车标进行了轻微调整,虽然变化不大,但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设计师们在保留原有标识精髓的基础上,略微增大了车标尺寸,并对跃马图案进行了细致的优化,使其显得更加生动与精致。这款经过改进的车标,伴随着初代保时捷911(901)的诞生,广泛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成为保时捷品牌的新象征。
1973年至1994年,保时捷车标的设计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保时捷车标的设计元素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依旧展现了保时捷品牌的经典与传承。这款车标伴随着保时捷多款车型的推出,成为保时捷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1952年保时捷车标问世以来,历经62载岁月,其延续时间之长,莫过于1973年至1994年这段时期。这22年间,盾形徽标一直伴随着保时捷,成为多款经典车型的标志性象征。谈及这次车标演变的背后缘由,不得不提1972年保时捷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当时,企业领导人费里·保时捷意识到,保时捷的发展已迈入新阶段,过去以“家族式”管理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在深入研究了本田宗一郎所推行的“去家族成员化”管理理念后,费里·保时捷决定对保时捷进行全面整顿,从而开启了保时捷品牌的新篇章。

这次企业整顿不仅标志着F. A.保时捷与费迪南德·皮耶希的离开,更推动了保时捷车标的第二次重大变革。随着股份制公司的成立,保时捷亟需对原有品牌标识进行革新,以崭新面貌宣告企业改制的成功。这一改进过程中,徽标中的红色部分被加深,与黑色背景相映成趣,形成了黑色与暗红色的巧妙搭配。同时,设计师们对跃马图案也进行了精心改进,进一步丰富了细节,使得调整后的标识更加饱满、更具表现力。这段22年的辉煌历程,保时捷车标无疑是最重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与多款经典车型共同铸就了保时捷的传奇。
1994年至2008年,是保时捷品牌发展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在这段长达14年的岁月里,保时捷不仅推出了多款令人瞩目的车型,更在车标上进行了第二次重大变革。新设计的车标以红色为主调,与黑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保时捷的独特魅力与品牌活力。这一时期的保时捷,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保时捷车标的第三次变革,同样与当时的企业状况紧密相连。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保时捷曾一度因错误领导而陷入困境,面临被大型车企收购的风险。然而,在1993年,Wendelin Wiedeking担任保时捷汽车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后,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迅速引领保时捷走出困境,重铸了企业的辉煌,使其再次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这一时期,保时捷不仅成功扭转了局势,更在车标上进行了第三次重大变革,进一步彰显了品牌的崭新形象与活力。

在Wendelin Wiedeking的引领下,保时捷车标迎来了第三次变革。1994年诞生的新标识,在整体上并未带来显著的改变,但细究之下,你会发现诸多精妙之处。设计师们对“PORSCHE”字体进行了精心的调整,使其在徽标中更为醒目。同时,他们还对中央的小盾标进行了形态和比例上的优化,使其整体造型更为修长、纤细,从而增添了几分秀美。

此外,跃马图案也经过了设计师们的精心雕琢。调整后的跃马姿态更为内敛、庄重,少了些许狂放不羁,却多了几分典雅从容。仿佛那匹曾深藏于保时捷徽标中的烈马,此刻正翩翩起舞,展现其盛装之姿。

若将新旧两代保时捷车标并置细观,不难发现第三次变革后的徽标在设计上更为考究、细致入微,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相较于之前的经典之作,新款车标更显得匠心独运,一丝不苟。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保时捷品牌在视觉上的升级,更折射出那个年代保时捷的内在变革——在保持豪华品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需求,从而实现了品牌的自我救赎与市场的广泛认同。如今,这款经典的保时捷车标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8年至今,保时捷车标的设计理念一直引领着汽车界的潮流。在经过一系列的变革与完善后,它不仅成为了保时捷品牌的象征,更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喜爱与认可。这一时期,保时捷车标的设计不仅注重细节的打磨,更融入了时尚与创新的元素,使其在众多车标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汽车界的璀璨明珠。

保时捷在2008年进行了最后一次品牌标识的调整,正值其筹备并购大众集团之际。此次调整,或许是为了以全新面貌迎接这一重大事件,保时捷对标识进行了细微而精致的改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原本暗红色的部分被赋予了更加鲜艳夺目的色彩,同时跃马造型也经过了巧妙调整,显得更加内敛与典雅。尽管最终保时捷未能成功并购大众,甚至被后者收购,但这次改进的标识却得以保留,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每一款保时捷车型不可或缺的标志。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保时捷修复部至今仍传承着手工重制车标的精湛技艺。这些盾形徽标不仅凝聚了保时捷对完美细节的极致追求,更展现了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每一颗精心制作的标识,都伴随着保时捷汽车,在世界各地的赛道与公路上尽情驰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