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为王时代,谁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首先抛出这个话题,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内,去思考当下这个时代,流量与信任之间是否为彼此对立关系。
近日,有关小米前舱盖争议的话题已然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有声音评论称,这一事件是过度营销的“皇帝新衣”也有人表示,这是这家新势力车企从“技术神话”到“装饰笑话”的降格。
在《一品汽车》看来,这一事件并非独立存在,类似主题的事件不仅频发于汽车行业,更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堪称频发性事件。诸如网红直播间销售造假红薯粉、某演员卖假酒被曝光一般,其本质是在流量爆炸的消费环境下,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消费幻觉”,进而透支消费者信任度。
当然,我们接下来并不会针对更多的消费环境话题去展开,只因单就汽车产业而言,这般对造车缺乏“敬畏之心”的事件,便已足够令人触目惊心。
事件聚焦:小米如何陷入风暴中心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发展,近期,小米SU7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舆论风暴中心。在官方宣传语中,这款选装价4.2万元的部件被称为“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高效导流前部气流并辅助散热”,却在用户实测中现出原形。其鼓风机测试显示导流效果为零,烟雾无法通过风道,拆解更发现其内部未与散热结构连通。
面对用户的质疑,小米虽迅速致歉并提供补偿,仅以“信息表达不清晰”轻描淡写带过,回避核心问题,其功能性宣传是否涉嫌虚假?
事实上,小米SU7的营销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其不仅对标保时捷、宣称“纽北最速四门车”,更用52个“最”字堆砌性能神话。然而,碳纤维机盖的争议暴露出其技术逻辑的脆弱性,首先便是散热需求存疑,电动车前舱无内燃机,电池与电机散热依赖液冷系统,风道设计缺乏必要性;其次,便是空气动力学效能不足,其量产版风道未形成文丘里效应,离地间隙过高(145mm)导致下压力微乎其微。
值得一提的是,最主要的还是数据支撑缺失,当下小米仍未公布全尺寸风洞测试报告,仅以“赛道实测”搪塞,足见其技术底气不足。这种“既要性能标签,又要美学溢价”的营销话术,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技术幻觉”。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挖孔机盖从性能符号沦为装饰件,其代价不仅是4.2万元的选装费,更是用户对品牌初心的质疑。”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也是一场营销狂欢背后的信任危机警示。小米事件绝非孤例。从恒大汽车的“刷单式大定”到高合汽车的“全民营销”,新势力车企屡屡将营销置于产品之上。2024年,小米SU7以“24小时大定88898台”刷屏,却因“大定可退”的语义游戏陷入造假争议。这种“流量至上”的思维,短期虽能收割订单,长期却透支品牌信誉。要知道据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投诉量同比激增45%,其中“宣传与实物不符”占比达32%。
在《一品汽车》看来,流量爆炸的时代,催生诸多新势力疯狂崛起,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付费,但拒绝为谎言买单。当技术敬畏让位于流量狂欢,再华丽的PPT也织不出皇帝的新衣。
新势力崛起狂潮下的“敬畏缺失”
造车不是一场真人秀,不是车企大佬发两个人微博大谈不容易,公布两则视频空谈挑战最速纪录便能成功。
放眼当下车市,疯狂扩张与安全隐患成正比例快速增长之势,新势力车企们也正陷入“速度与激情”之殇。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2024年销量达1286.6万辆,渗透率突破40%。
然而,狂飙突进背后,安全隐患与质量危机频发,2025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致3人死亡,家属质疑智驾系统缺陷;2023年小鹏品牌多起底盘磕碰引发电池热失控,保值率三年腰斩;2018年威马新车量产前夕连续自燃,退订率超10%,最终陷入破产边缘。
种种鲜活的例子摆在你我面前,折射出新势力的共同困境,那便是为抢占市场窗口期,压缩测试周期、忽视供应链品控、过度依赖代工模式,将用户变为“小白鼠”。
事实上,新势力车企的生存逻辑往往围绕“融资-烧钱-上市”展开。而基于这样的模式也往往让这些新面孔陷入亏损常态化、产能交付脱节以及价格战饮鸩止渴等困局之中。诸如小鹏汽车,近六年累计亏损348亿元,2023年毛利率仅有-6.1%;而小米SU7的订单排期更是长达7个月,足见其工厂产能爬坡滞后。
这种“以亏损换规模”的策略,在资本热捧时尚可维系,一旦市场转冷则可能重蹈恒大覆辙,要知道后者曾以“全民营销”虚增收入5600亿元,却最终落得暴雷退市的局面。
汽车不同于手机,其安全属性要求企业必须恪守“制造敬畏”的理念。在这方面,我们同样看到,有诸多品牌的表现颇为亮眼,华为问界M7上市前完成超1000万公里路试、理想汽车通过“用户共创”优化产品细节以及比亚迪十年磨一剑,研发投入超400亿元成就全球新能源霸主均是其中代表。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部分新势力将“互联网思维”异化为“速成方法论”,用PPT创新替代硬核研发,用粉丝经济掩盖技术短板,最终在安全与品质的考场上交白卷。
在《一品汽车》看来,造车的路上速度可以赢得掌声,但只有敬畏才能赢得未来。当车企把用户第一沦为营销话术,事故现场的火焰就是最残酷的打脸。
写在最后:
小米前舱盖争议与频发的新势力安全事故,为中国汽车行业敲响警钟。在流量与资本的双重诱惑下,新势力必须重新审视“造车初心”。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市场增速预计放缓至30%,淘汰赛加速的背景下,唯有将技术深耕置于营销喧嚣之上,以敬畏之心替代投机思维,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
流量时代,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答案或许早已写在每一辆车的安全记录与用户的信赖口碑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