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

最近这阵子,咱们国内的汽车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沸沸扬扬,说的是奇瑞汽车在华为的“朋友圈”里地位要变了,要“晋升”成第二个赛力斯。

一听这话,可能很多人都得犯嘀咕,什么叫“晋升”?

难道华为跟这些车企合作还分个等级?

赛力斯因为合作得好,靠着问界汽车翻了身,这我们都知道,那奇瑞这是要走上同样的路,还是说这背后有更深一层的故事?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这事儿关系到两家大名鼎鼎的企业,一个是咱们国家科技领域的领头羊华为,另一个是老牌的国产汽车制造商奇瑞,他们俩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给说明白了。

事情的起因是8月7日,华为和奇瑞为他们共同打造的汽车品牌“智界”开了一场重要的发布会,宣布启动一个叫“智界战略2.0”的新计划。

这个计划可不是空口说白话,都是实打实的投入。

首先是钱,未来要投进去超过一百亿元,这可是一笔巨款;然后是人,搞研发的技术团队要从现在的几百号人,一下子扩充到五千人,这规模都快赶上一个中型车企了。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智界品牌以后要实现“产销服一体化”的独立运作。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专业,说白了,就是智界以后从生产、到卖车、再到售后服务,都要自己独立干了,像个长大了要自立门户的孩子。

华为也给这个阶段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毕业”。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要弄明白什么是“毕业”,咱们得先回头看看“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样。

在过去的1.0阶段,无论是最初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还是后来跟奇瑞合作的智界,华为的角色都非常强势。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经验丰富、要求严格的“总教官”。

对于奇瑞、赛力斯这些传统汽车厂来说,他们造了几十年的燃油车,在机械方面是专家,可一转到智能电动车这个新赛道,很多地方就不懂了。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智能座舱?

自动驾驶技术怎么落地?

车要怎么在网上宣传才能吸引人?

这些都是新问题。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这时候,华为就站出来了,几乎是手把手地教。

从一款车最开始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到车上的各种高科技零件应该从哪里采购,再到出厂时的质量必须达到什么标准,甚至这车该怎么卖,华为都深度参与,定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华为标准”。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只会做家常菜的厨师,被一位米其林星级大厨拉到后厨,从选材、刀工、火候到摆盘,一步一步地指导,直到能做出一道像样的法式大餐。

赛力斯就是第一个“毕业”的学生,问界品牌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套模式虽然让车企省了不少心,但也意味着自己没什么话语权,更像是一个高级的“代工者”。

现在,华为对奇瑞说:“我的本事你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该你自己出去闯天下了。”这就是2.0模式,核心就是“放手”。

但这个放手,可不是说华为就甩手不管了,而是让你带着“毕业作业”去独立发展。

这个最难的作业,就是前面提到的“产销服一体化”,也就是智界要开始自己建销售门店了。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这一下,问题就来了。

这到底是天大的机遇,还是一个隐藏的巨大挑战?

咱们先看看,独立之后会失去什么。

华为的销售网络有多厉害?

在全球有超过六万家门店和专柜,这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流量池。

很多人可能本来是去华为店里买个手机、看个电脑,结果一扭头,发现旁边停着一辆漂亮的汽车,顺便就了解了一下,可能看着不错就直接下定了。

这种免费的、高质量的客流,是任何一个新品牌都梦寐以求的。

问界之所以能那么快火起来,遍布全国的华为门店功不可没。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现在,智界要离开这个舒适区,自己去建立一套销售网络,那成本可就高了去了。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现在要开一家像样的汽车直营店,一年的租金、员工工资、水电运营加起来,少说也要四百万元。

如果智界想在全国250个主要城市都让大家看到,每个城市就算只开三家店,那一年的固定开销就得将近三十个亿。

这笔钱,在汽车销量还没大规模上来的时候,对于任何公司的现金流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再把这个成本分摊到每一辆车上。

假设智界建了500家店,一年固定成本算20亿。

如果一年能卖掉20万台车,那每台车就要多承担1万元的渠道成本。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可万一市场不景气,一年只卖了10万台呢?

那每台车的成本就直接翻倍到了2万元。

在今天这个汽车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的市场上,多出来的每一分成本,都可能让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赛力斯当初为了建问界的渠道和做市场推广,光是2022年一年就花了超过48亿元,这都是血淋淋的真金白银。

所以,奇瑞要走这条路,这笔钱一分也少不了。

而且,在从华为门店撤出,到自己门店完全铺开的这个过渡期,销量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低谷,这对库存和资金链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奇瑞还要接下这个“军令状”呢?

华为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这背后其实是双方长远的考量。

对于奇瑞来说,虽然短期内会很痛苦,但从长远看,这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唯一办法。

有了自己的销售和售后网络,就能直接面对消费者,第一时间听到他们的声音,无论是夸奖还是批评,都能迅速反馈到生产和研发环节,让产品越做越好。

这种效率的提升,最终会变成品牌的竞争力。

而对于华为来说,它的格局更大。

华为的最终目标,从来不是自己去造一个“华为牌汽车”。

它想做的,是成为整个智能汽车时代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最核心的软件技术和解决方案。

如果所有合作的车企都挤在华为的门店里卖车,那华为自己就会被这些沉重的线下资产拖累,不仅管理不过来,也会限制整个“鸿蒙智行”生态的发展速度。

华为联手奇瑞,打造新赛力斯,智能汽车第二春-有驾

所以,华为必须把这些“学生”培养出来,让他们各自去开疆拓土,占领市场。

赛力斯是第一个,现在轮到了奇瑞,未来可能还会有北汽、江淮等更多的合作伙伴。

华为给这些伙伴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信任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比如这次就明确了,鸿蒙智行平台的第一款MPV车型,就要交给智界来主导研发。

这既是对奇瑞技术实力的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所以,这并不是“去华为化”,反而是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把“华为模式”更深地植入到合作伙伴的体系中去。

华为负责输出最核心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合作伙伴则负责具体的生产、销售和服务。

这样一来,华为可以轻装上阵,专注于技术创新,而它的“鸿蒙舰队”则能在市场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参与竞争。

这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在面对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时,一种非常聪明的合纵连横策略。

最终,摆在奇瑞面前的,是一份非常具体的考核指标:年销量要达到20万台,销售网络要覆盖400到600家店,并且单车的销售费用要降下来。

这场大考已经开始,奇瑞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