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5L车主王先生最近在朋友圈晒出视频:早高峰的北京东三环,他双手离开方向盘,看着中控屏上车辆自动识别加塞的快递三轮、突然横穿的行人,丝滑完成减速避让。 “开了20年燃油车,没想到最后被一套国产智驾系统征服了。 ”这条视频收获的点赞里,夹杂着不少燃油车主的质疑:“油车也能玩高阶智驾? 不是摆拍吧? ”
这种质疑正在被华为乾崑用数字碾碎。 2025年8月14日,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宣布,搭载乾崑智驾系统的汽车突破100万辆。 从2023年3月问界M5首次搭载ADS 2.0,到百万辆达成,仅用了29个月。 这个速度比特斯拉FSD在北美达成百万用户快了近一年。 更关键的是,这100万辆车每天产生着海量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乾崑智驾累计行驶里程突破40.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万圈。 仅7月单月,用户人均使用智驾里程就达到699公里,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到4倍。
百万用户背后藏着产业剧变的密码。 当深蓝汽车把乾崑ADS SE系统装进15万级的L07全系车型,当奥迪选择用华为系统破解燃油车智能化困局,智驾的“奢侈品”标签正在被撕碎。 目前华为乾崑已进入11家车企的25款车型,覆盖从15万到百万的全价位段。 连硬派越野这个传统智驾禁区,都被猛士M817搭载的27颗传感器攻破,激光雷达扫描着非铺装路面的碎石,毫米波雷达锁定坡顶盲区,这套系统在阿拉善沙漠实测时,自动规划出连老司机都惊叹的攀爬路线。
华为车BU每年超过200亿的研发投入,让技术迭代呈现碾压式节奏。 2022年ADS 1.0在深圳闹市区实现首个城区NCA时,需要依赖高精地图;仅仅一年后,ADS 2.0就甩掉高精地图实现“全国都能开”;到2025年发布的ADS 4.0,已经用WEWA架构重构了底层逻辑,云端AI生成百万量级的极端场景,比如暴雨中逆行的电动车、隧道口强光下的障碍物,这些人类司机一辈子难遇的险情,成为训练车端模型的日常课题。 实测数据显示,新架构将极端场景响应速度提升50%,高速场景下的接管间隔里程从300公里延长到1200公里。
开放生态是另一个加速器。 传统汽车供应链里,博世大陆们提供的是“黑盒”零部件,主机厂拿到的是无法迭代的固化功能。 华为乾崑却把合作模式变成“联合创新实验室”:与一汽奥迪的工程师共同调试VMM车辆运动管理系统时,双方发现传统ESP电子稳定程序与智驾控制指令存在20毫秒延迟。 通过重写底层通信协议,最终让奥迪A5L在冰雪路面过弯时,扭矩分配响应速度提升3倍。 这种深度捆绑催生了奇怪的产品组合,奥迪Q6L e-tron的选装列表里,“乾崑智驾包”价格比真皮座椅还贵,选装率却达到72%。
数据飞轮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当其他智驾系统还在靠仿真测试优化算法时,乾崑的100万辆车每天上传3000TB真实路况。 上海内环高架“拉链式”交替通行路段的博弈策略,就是由3.6万辆网约车样本训练出来的:系统最初被加塞率高达34%,经过两周数据回炉,现在通过提前10米小幅贴近前车,成功将加塞率压到9%。 更可怕的是进化速度,2025年1月,匝道汇入场景的接管率还停留在15%,到7月已降至7.8%。 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是:问界M9车主每周平均启动智驾21次,每次持续38分钟。
百万体量正在重构产业分工。 传统 Tier1 供应商的线性链条(主机厂-供应商-次级供应商)被华为的网状生态取代。 广汽传祺E9的智能座舱团队直接调用乾崑的障碍物识别接口,让AR-HUD投射出虚拟路标;岚图FREE的底盘工程师则共享了华为的颠簸路面预测算法,让空气悬架在碾过井盖前50毫秒就开始调整阻尼。 这种协作的代价是深度绑定,搭载乾崑系统的车型,OTA升级必须经过华为云端验证。 某新势力曾试图破解数据加密,结果因协议不兼容导致AEB功能失灵,最终被迫回归联合开发。
商业逻辑也被颠覆。 以前车企把智驾当溢价工具,顶配车型才能选装。 现在深蓝L07把乾崑ADS SE列为全系标配后,入门版销量占比从35%飙升到78%。 更微妙的是用户心态变化:某第三方平台调研显示,华为系车主推荐购车的首要理由,57%的人选择“智驾比人开得稳”。 这种信任催生新商业模式,某网约车公司给装配乾崑系统的车辆每单补贴0.5元,因为事故率同比下降41%,保险理赔节省远超补贴成本。
当40.5亿公里真实里程沉淀为算法养料,某些场景的数据密度已超越人类经验。 比如雨雾天气的识别库包含17种地域性降水模式,广东的“太阳雨”与重庆的“雾中雨”采用不同传感器融合策略;再如应对“鬼探头”的预判模型,通过分析2.1亿次行人轨迹,发现穿深色外套者横穿速度比浅色外套快0.3米/秒,系统据此提前0.5秒触发预警。 这些细节让乾崑在懂车帝夏季夜间AEB测试中,以95km/h刹停的成绩超第二名23km/h。
百万辆的另一个副产品是标准制定权。 华为联合中汽研发布的《智能泊车系统测试规程》,首次将机械车位泊入纳入评价体系;与交通部公路院共建的智驾场景库,收录了274类中国特有危险场景,包括“国道晒粮区”“婚车车队急刹”等仿真软件从未设想的状况。 这些标准正被写进工信部2025版智能网联汽车准入指南,意味着后来者必须跨过华为设立的门槛。
质疑声当然存在。 有人指出乾崑的11家合作伙伴里,除奥迪外均为中国品牌;也有人计算200亿年研发投入需要每车均摊2万元成本。 但当深蓝L07在15万价位标配高速NOA,当奥迪A5L在燃油平台上实现城区领航,更多人在问:为什么传统巨头十年没做到的体验,被一家ICT公司用三年改写? 答案或许藏在靳玉志的视频细节里,背景屏幕上滚动的实时数据流,显示着此刻正有13.7万辆华为智驾车在中国道路上自动行驶。 这些钢铁洪流组成的神经网络,正在吞噬每公里沥青积累的认知,进化速度早已超越人类工程师的手动调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