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感觉老车过车检“凶多吉少”?其实问题比你以为的要复杂
你知道吗?对于很多拼搏多年的老司机来说,每年的年检总让人心里犯嘀咕,尤其是那些车龄十年以上的老车。平时在路上跑得好好的车,好像一进检测场就开始出状况了。发动车坏了?水温过高?灯光仪表一通乱闪?你是不是也听过类似的抱怨?
说实话,刚听到这些故事时,我是不太相信的。车检嘛,不就例行走个过场,车子再不济也该开得出去还能当场修掉?后来一次亲眼的经历,才让我彻底明白这里头的问题,真不是端着车主和车检站谁对谁错就能说清楚的。
都是程序化车检惹的祸?
讲个真事,也是我亲历的。那天我去车检站对一辆车进行排放检测。刚巧有台比咱家岁数还大的车停在旁边,车主在边上直搓手,看着都急得出汗了。而更让人看着“提心吊胆”的,是检测员居然在毫无任何检查的情况下,直接把车开上了动力滚筒。我心想,这人真是心大:一点都没查看基础工况,直接上测试机器。
按照行业里的流程,这次是用“简易工况法”测试排放。咱普通人不一定熟,但其实就是让车在很低的速度下,配合一种带有刹车滚轮的设备模拟行驶环境,然后由此测量排放物。这套方法对于新车问题不大,但老车就说不定了——尤其是稍微折腾激烈点的情况下,车子可能就顶不住。至于出现问题是什么情况?车主和车检站各执一词。
事情最关键的诱因在哪里?就是检测环节的提速标准。按照标准,现在的检测流程是把车子从怠速状态(就是引擎空转不动时候)急速拉升到引擎额定转速的70%,那个车子当天就是在这个步骤出的问题。
大家都只为按照规矩走流程
为什么看上去稀松平常的一个环节,会成了压垮老车的最后一根稻草呢?有意思的恰恰就是这个规矩里,门门道道还真不少。
理论说得好听,70%转速并不算高,搜一下网上的说法,大把的大V都会安慰你:别怕,正常通过车检,这些操作对车“几乎没有影响”。但咱们都知道,现实和理论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发动机转速一下提到这么高时,确实很考验车况。那么大家有没有给这些老车做具体评估呢?
你说吧,你家车子开了十几年,发动机里要是积碳多了,油路哪根管路塞半截,冷却系统的风扇都动弹不得,那猛地一踩油门,瞬间飙个3500转,万一爆缸、爆瓦、还是爆水箱,谁来买单?
有人可能说,标准就是这么定的,检查员就是流程化操作,那能赖得上谁呢?可你有没有想过,这函数里的漏洞根子到底出在哪?检测机构去拉高转速前会测机油压力吗?会因为知道某些车型有“冷车易坏”特性而仔细点查冷却系统吗?我看未必。就算有问题可能都看不见——还是缺少细化操作规程啊。告诉工作人员拉到70%的额定转速,可没说:怎么拉?用多长时间?冷车情况能不能跳过?这一块又一次让我扎心了——摆出一副“标准规范”的外表,实际上,从业者自己没什么行得通的指导细则。光靠脑补怼一脚油门,真挺悬啊。
忽略日常积累,小问题不断被放大
这事儿吧,说到底是个系统性问题。很多老车“看着没毛病”,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常行驶状态都偏低速、稳速,这让它们得以苟且还能过得去。可是一旦进车检场,高强度运作这一撬,所有的隐患全冒头了。就像有朋友感叹:“车检机构就像做实验,拿我家车冒险。”
别小看了这些小问题。比如ESP报警,你以为就是炫个灯?其实是因为车子在检测滚筒上原地静止,但轮胎却在飞速转动,车辆系统以为出大麻烦了,就启动自我保护模式。你跑上一圈或去修车店调校一下就搞定了。可万一设备老旧,灯灭不了,那就有得烦了。
几年前,我们这儿发生了个更离谱的事。一位开了十几年捷达的老师傅,因为车检却遗憾陪了自己车子的“最后一程”。老车已经跑了十多公里,车桥、防冻系统、动力轴的问题全冒了泡——平时半点看不出来的小症结,全得在这种极限环境下“统一爆发”。
细节流程才是灵魂
像我们消费者,可能觉得车检站把设备搞得再贵、再大,那就一定“稳得住了”。但真是这样么?配了光鲜的机器可不会自动懂车,别说内燃机动力学,好些工作人员和普通司机知识储备也差不多。就给了他们这么简单无比的车检标准,连个细则都懒得补充。
解决问题没有那么难,关键是愿不愿意下功夫。比如为了防止发动机损坏,标准里只需要加个渐进提速的要求,明文规定40秒内拉到70%额定转速,而不是“嗷”一脚到底。再车检前要求先给普查,比如看看冷却系统、机油压力是不是达标。说来容易吧?不操作进去,会听上去超麻烦,但实际上不花太多钱,也能减少一堆扯皮。
人说车是主人的影子。养车越精心,车子就越能陪咱持久安心地跑;车检也一样,越科学严谨,越能保障我们开车人的利益。车检应该是服务车主、保障行车安全的一道关,而不是那种让人提心吊胆、怀疑“是福是祸”的事情。
搞好车检的本质也不是一条条自以为是的规定,而是得体恤到“老家伙们”的真实情况,在流程设计和设备更新时,多一点“人味儿”,少一点“流程至上”。别让开了老车这事儿,成了车主对年检又爱又恨的原因——动不动坏在车检,来年谁还敢开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