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你说现在这社交媒体,花里胡哨的。前两天冲浪,刷到个帖子,晒瑞虎8L,捎带着漫山遍野的杜鹃。车是趁手的家伙什儿,花也的确秾丽,但咂摸咂摸,总觉得哪儿不对味儿。
不对味儿在哪儿呢?就在于它把“诗意栖居”直接跟“剁手”画了等号。好像有了这铁疙瘩,就能轻轻松松拥抱远方的旖旎风光,就能摆平阖家出游的犄角旮旯。
喏,我不是说瑞虎8L掉价儿。肚量大,能装货,劲儿也足,外加各种让利,瞧着着实挠人心。可问题是,车再瓷实,它也只是个代步的工具。它能蹚平崎岖,却没法打包票你一定能觅得那份诗情画意。
这好比,大伙儿嚷嚷着要“逃离内卷之都”,好像挪窝儿离开了大城市,就能大口呼吸鲜氧,就能找回初心和真我。可实际上咧?不少人溜号之后,发现自己不过是换了个地界儿,继续为稻粱谋,徒增烦恼罢了。
所以,当我们瞅见那些“种草安利”,那些“必buy清单”时,是不是该抻着点儿,掂量掂量自己打心眼里头想要的是啥?
有人说,现如今的人太毛躁,总想着一步到位,追求“一劳永逸”。想打卡花海,就盘辆SUV;想喜提幸福,就铆足劲儿攒银子。可这真能行得通吗?
盘算盘算,那位po帖的朋友,秀的杜鹃花海,煞是惹人怜爱。可要是她只是窝在车里,隔着玻璃惊鸿一瞥,那她又能领略到几分真正的妙处呢?
与坊间流传的说法相左,很多时候,美景并非探囊取物。它需得咱们倾注光阴和心力,需得咱们用五官去捕捉,用灵魂去共鸣。
单单这一个“需要倾注”,就足以让一众“速成指南”露了马脚。
而且,这种“买它买它”式的消费主义,背后还潜藏着更深远的隐忧。它在悄没声儿地重塑咱们的价值取向,让咱们笃信,只要攒够了身外之物,就能喜滋滋乐无边。
可事实果真如此么?
心理学研究摆在那儿,物质带来的愉悦是短命的,它很快就会被“享乐适应”给冲刷掉。换句话说,一旦咱们习惯了拥有某件物件,它带给咱们的欣喜就会每况愈下,直至烟消云散。
所以,咱们才会马不停蹄地寻觅新的物件,试图填补内心的空洞。但这就像饮鸩止渴,只会让咱们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当我们一门心思地将症结归咎于“囊中羞涩”时,是否忽略了“精神世界的丰盈”?
或许,真正的诗意栖居,不在于咱们拥有几何,而在于咱们如何打量这个婆娑世界。
下回再刷到雷同的帖子,不妨敲打敲打自己:车就是个铁壳子,花也只是植物,真正的风物,藏在心里。别让消费主义绑架了咱们的灵魂,也别让焦虑遮蔽了咱们的慧眼。
就像开篇说的,车是好车,花也俏丽。但最动人的杜鹃花,不是在朋友圈里,而是在你亲身丈量的山径上,在你用心凝望的刹那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