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跃直言,全球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工业蝶变

最近,关于中国汽车的新闻越来越多,很多人一提到国产车“出海”,脑子里可能还是老印象,觉得无非就是靠着价格便宜去抢占一些发展中市场。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芜湖,看看奇瑞汽车最近的动向,可能会发现,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家已经有28年历史的自主品牌,如今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1772万的用户,其中海外用户就多达543万,海外市场的收入几乎占了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尹同跃直言,全球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工业蝶变-有驾

这些数字背后,不再是简单的卖车,而是一套全新的打法。

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跃最近在一次深度对话中,就把他们家的底牌和盘托出,让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也能看明白,一家中国车企是如何在全球舞台上,一步步从“走出去”升级为“融进去”的。

首先,很多人关心,奇瑞前不久在香港上市,拿到了钱会怎么花?

是会像一些公司一样,改善一下办公环境,还是有更长远的打算?

尹同跃的回答很实在,也很有魄力。

他说,上市募集来的资金,要重点投向两个地方:一个是技术研发,另一个就是海外业务的拓展。

这就像一个家庭攒了一笔钱,不是立马拿去消费享受,而是用来投资孩子的教育和开拓新的财源,为的是整个家庭更长远的未来。

为了把这个规划说清楚,奇瑞内部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发展思路,听起来有点专业,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主业,也就是造车这件事,做得更扎实、更领先。

过去,奇瑞在新能源车领域给人的感觉总是不温不火,甚至自己都觉得不怎么赚钱,形成了一种“越不赚钱越不敢投”的恶性循环。

但现在,他们找到了感觉。

用尹同跃的话说,就是用卖得好的燃油车的利润,来“输血”支持新能源车的研发,现在新能源车也开始争气了,不仅能自己赚钱,还能反过来提升整个品牌的档次。

比如他们推出的风云A9L这款车,本来计划一个月卖6000辆,结果市场反应特别好,一下子卖到了一万多辆,要不是电池供应紧张,订单还会更多。

尹同跃直言,全球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工业蝶变-有驾

这说明他们的产品确实打动了消费者。

同时,在智能化方面,奇瑞也下了血本,组建了数千人的研发团队,像什么智能驾驶大模型、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快要装到量产车上了。

这说明他们不仅要造好开的车,还要造聪明的车。

第二步,是围绕车主建立一个“生活圈”。

这个想法就跳出了单纯卖车的范畴了。

意思是,你买了奇瑞的车,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

未来,奇瑞希望把汽车和你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提供配套的备件服务、绿色充电方案,甚至和智能家居打通。

让你感觉买了一台车,就等于加入了一个能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平台。

第三步,就更有未来感了,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开拓全新的领域。

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但逻辑其实很清晰。

尹同跃解释说,当汽车能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时,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在马路上跑的机器人。

那么,开发自动驾驶所需要的那些高科技,比如复杂的电子系统、算法、操作系统,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机器人领域,比如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等。

这就不再是造车了,而是在用造车的技术积累,去布局更广阔的未来产业。

尹同跃直言,全球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工业蝶变-有驾

这盘棋下得很大,也展现了奇瑞从一家汽车制造厂,向全球化高科技集团转变的雄心。

当然,有这么宏大的规划,底气从哪里来?

答案是技术。

技术是奇瑞的立身之本。

为了搞研发,他们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内外结合的体系。

在公司内部,他们有一个庞大的研发团队,全球有三万多名研发人员,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技术攻关,确保公司的产品技术能紧跟市场,甚至领先市场。

这就像是企业自己的“尖刀班”,专门解决一到三年内就能应用到车上的技术难题。

但光靠自己还不够,因为一家企业的视野总是有限的。

所以,奇瑞还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联合了全球一百多所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探索那些更前沿、需要三到十年才能看到成果的原始创新。

他们的合作模式非常有意思,可以概括为“你出智慧,我来担风险”。

大学里的科研团队有好的想法,奇瑞就提供资金和市场资源去支持他们研究,如果研究失败了,所有费用奇瑞承担,就当是为未来探索交了学费;如果成功了,那就一起成立公司,把技术成果产业化,科研团队还能持股分红。

比如奇瑞引以为傲的一款高效率发动机,就是通过这种模式,联合高校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才研发出来的。

这种做法,真正把写在纸上的论文,变成了装在车上的零件,让技术创新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尹同跃直言,全球化创新,驱动中国汽车工业蝶变-有驾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奇瑞在全球化方面的独到之处。

作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佼佼者,奇瑞的海外战略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把车卖出去就完事了。

他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深意的理念:“进入一个地方,就要为这个地方服务,最终要成为这个地方的一部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奇瑞确实是这么做的。

首先,他们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一款车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他们的服务网络、配件储备、人员培训必须先到位,彻底改变了过去一些中国产品在海外“售后难”的坏名声。

其次,他们会针对不同市场做深入的本地化开发。

比如在德国,那里的高速公路很多不限速,对车辆高速行驶时的噪音要求极高,奇瑞的工程师就花了数年时间反复测试和改进,直到达标才敢上市。

在非洲,他们又要考虑当地的油品质量和路况,对车辆进行适应性调整,防止“水土不服”。

更进一步的,是真正地融入当地。

在西班牙,奇瑞没有直接用自己的品牌去冲击市场,而是选择和当地一个有历史的老品牌合作,盘活了当地的旧工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

在马来西亚,奇瑞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当地的4S店里为顾客服务了。

更有趣的是,当地政府看到奇瑞的技术实力后,还主动找上门,希望奇瑞能帮忙开发一种“机器猴”,用来解决当地农业采摘棕榈果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你看,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卖车的范畴,奇瑞正在用自己的技术,去帮助其他国家解决他们自己的实际困难。

这种做法,不仅卖出了产品,更赢得了尊重和信任。

他们坚持把核心技术留在自己手里,但愿意把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带到海外,帮助当地培养人才、发展工业,实现共同成长。

这种从“卖产品”到“建生态”,从“中国企业”到“当地公民”的转变,或许才是中国品牌真正走向世界的正确姿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