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救不了新能源车续航?宁德时代泼冷水,车主等不及了!

最近,关于新能源车续航的话题,可真是把大伙儿给看迷糊了。

一边是咱们国内乃至全球的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当家人曾毓群公开表示,那个大家翘首以盼的全固态电池,技术上还有很多难题要攻克,离真正成熟量产还远着呢。

话音刚落没多久,另一边,上汽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智己,就推出了新款车型L6,并且高调宣传它搭载了“光年”固态电池,号称能跑一千多公里。

固态电池救不了新能源车续航?宁德时代泼冷水,车主等不及了!-有驾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了。

一边是行业大佬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边是车企已经把“未来科技”摆上货架开卖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这些苦苦等待续航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普通消费者,究竟该信谁的?

是不是我们一直期待的那个能彻底终结里程焦虑的“救星”,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先平心静气地分析一下,为什么宁德时代的曾毓群会显得那么“谨慎”。

他这么说,并不是想给大家泼冷水,也不是故意唱反调,这恰恰是一个行业领军者该有的稳重和对技术的敬畏。

他说全固态电池还远,是站在一个非常严谨和全面的角度来看的。

我们通常说的全固态电池,就是把现在锂电池里面的液体电解质,全部换成固体的。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做得非常高,车子就能跑得更远;同时因为没有了易燃的液体,安全性也大大提升了。

听起来很美好,但实现起来的难度超乎想象。

比如,固态电解质本身就有好几种技术路线,各有各的麻烦。

固态电池救不了新能源车续航?宁德时代泼冷水,车主等不及了!-有驾

像硫化物路线,导电性能很好,锂离子跑得快,但它天生“娇贵”,对水分和空气极其敏感,生产环境要求苛刻到极致,成本自然就高得吓人。

还有氧化物路线,虽然稳定性好,但它和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兼容性”不佳,接触的地方电阻很大,好比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了很多关卡,影响了充电和放电的速度。

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固态电池路线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叫做“锂枝晶”。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电池内部会自己长出一些尖锐的“小晶体”,这些晶体不断生长,最后可能会刺穿固态电解质,造成电池内部短路,那就非常危险了。

所以,当曾毓群说这项技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时,他考虑的是如何大规模生产出既便宜、又耐用、还绝对安全的最终产品。

这不是几年就能轻松搞定的,他是在为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负责,不希望市场被一个概念过度炒作。

但是,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焦虑是等不了那么久的。

特别是每逢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还有一到冬天就打折的续航里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痛点。

在这种背景下,像智己、蔚来这样的新势力车企就选择了一条更务实、更聪明的道路:既然完美的“全固态”暂时还拿不出来,那我们就先上“半固态”电池。

这个“半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它不是百分之百的固体。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说传统液态电池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全固态电池像一块坚硬的冰块,那么半固态电池就更像一杯冰沙或者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

它里面大部分是固态材料,但为了让锂离子能更顺畅地流动,还保留了一点点液体。

这种“固液混合”的方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折中。

固态电池救不了新能源车续航?宁德时代泼冷水,车主等不及了!-有驾

它虽然还没达到终极形态,但它的能量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就拿这次引发热议的智己L6来说,它搭载的“光年”电池,官方数据显示其能量密度超过了300Wh/kg,整个电池包的电量高达133度电,这才让它在测试标准下有了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底气。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已经通过了国家工信部的审批,是真正装在量产车上销售的技术。

同样,蔚来汽车更早之前就展示了他们的150度半固态电池包。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还亲自做了一场直播,开着搭载这款电池的蔚来ET7,从上海一口气跑到了厦门,全程超过一千公里,抵达时车子还有剩余电量。

那块由卫蓝新能源供应的电池包,能量密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60Wh/kg,是目前量产电池里的最高水平。

虽然因为成本极高,这块电池目前只能租赁使用,但它用事实证明了,半固态技术是当前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续航焦虑的一剂“良药”。

所以,现在我们就能理清了:宁德时代说的“远”,指的是那个技术完美、成本可控的“全固态”时代。

而智己、蔚来做的“近”,是先把技术上已经可行的“半固态”方案拿出来,解决用户当下的迫切需求。

一方着眼于未来的终极目标,另一方专注于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他们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当然,在这场技术竞赛中,也不只有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努力。

一直以来在电动化转型上显得有些慢半拍的日本丰田公司,最近也突然发力,高调宣布他们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计划在2027年左右就能实现商业化应用,目标是充电十分钟,续航达到1200公里。

丰田作为全球拥有固态电池相关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它的加速入局,无疑让这条赛道变得更加激烈。

固态电池救不了新能源车续航?宁德时代泼冷水,车主等不及了!-有驾

这也说明,固态电池确实是全球汽车行业公认的下一个技术制高点,谁能率先攻克,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巨大的优势。

不过,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不必过分纠结于这些技术名词,更不用抱着“非固态电池不买”的想法。

因为解决续航焦虑的方法,从来都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

如今的市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如果你就是喜欢纯电车带来的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又希望有超长的续航,那么像智己L6这样的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已经为你提供了现实的选择。

如果你觉得花时间充电本身就是一件麻烦事,那蔚来汽车建立的换电网络就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把车开进换电站,几分钟内,一个机器人就会自动为你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整个过程比去加油站加油还要快。

目前,蔚来的换电站已经遍布全国,并且还联合了长安、吉利等众多车企,正在打造一个更广泛的换电联盟。

如果你从根本上就不想有任何关于里程的担忧,那么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和理想汽车的增程技术,早就给出了成熟的答案。

以比亚迪的车型为例,在电量不足时,它就是一辆非常省油的油车,百公里油耗甚至比很多日系燃油车还低,加满一箱油,加上电池的电量,综合续航轻松超过一千公里,长途旅行完全没有压力,而在市区日常通勤,又可以把它当成纯电车来开,大大降低了用车成本。

理想汽车更是凭借增程技术,精准地满足了大量家庭用户的需求,实现了市场的巨大成功。

说到底,技术路线争论得再激烈,最终还是要看哪种方案能让用户用得方便、开得舒心。

无论是稳健前行的宁德时代,还是锐意进取的智己和蔚来,又或是奋起直追的丰田,它们之间的竞争,最终会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对我们消费者而言,选择变多了,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生活习惯和用车场景,去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车。

这场围绕续航展开的“战争”,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不断涌现的、让我们的出行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各种可能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