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达技术逆袭:从荒山基地到全球市场的“战鹰之眼”
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E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消息,让国际军贸市场炸开了锅。达索公司急着辩解“导弹不是战机打的”,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中国装备的雷达和导弹系统,正在改写空战规则。
“A射B导”战术背后的雷达革命
印巴空战中,巴方采用的“A射B导”战术让印度飞行员措手不及——歼-10CE在超视距外发射导弹,预警机和地面雷达通过数据链实时修正弹道,直到导弹主动雷达锁定目标。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制造的YLC-8E反隐身雷达和ZDK-03预警机。印尼网友的吐槽很直白:“花81亿美元买‘阵风’?不如买性价比更高的中国装备。”
荒山深处的“电子长城”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北方群山间竖起了一座八层楼高的“7010”相控阵雷达。工程师贲德回忆,团队在潮湿山洞里啃英文文献,用近万个电子元件拼出中国第一部远程预警雷达。这部雷达退役前,曾将国家的防空视野延伸数千公里。“为减轻一克重量而奋斗”的口号,后来被他们带到了机载雷达的研发中。
从“卡脖子”到“争气雷达”
1980年代,中国求购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时,美国开价“一吨黄金换一百公斤设备”。贲德的团队用十年无休的代价,造出能穿透地杂波的“战鹰之眼”。一位军委领导的话成了动力:“搞不出雷达,等于让战斗机‘睁眼瞎’。”1990年,这部“争气雷达”问世时,贲德累到病倒三年。
雷达外交:实战是最好的广告
珠海航展上,中国展出的雷达曾公开跟踪外军隐身战机。业内人士透露:“能展出的都不是最先进的。”印尼、中东等地的买家已开始询价,歼-10CE搭配中国雷达的“套餐”成为新宠。正如贲德所说:“技术封锁逼我们逆袭,现在轮到别人追了。”
你怎么看中国装备的“实战认证”效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