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问AI小mi到底卖了多少车,数据还挺有意思。它说截止到九月份,26万台车出厂了。这数字听起来不赖,毕竟造汽车不是手机那么容易。可细问下来,同期召回的竟然有11万台。召回和升级差挺远的,别混为一谈。升级是给车装新软件加新玩意儿,不会影响开车安全。召回嘛,说明车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得拉回来修。11万台的比例,那叫一个惊心动魄,买了小米汽车的,真是有点钢铁意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去年也有朋友吐槽这款车灵敏度不够,说刹车偶尔反应迟钝。我原本还以为他们有点苛刻,毕竟新能源车的话,软件更新常有,偶尔飞点小bug算不了啥。后来听销售说,这问题官方是认了,属召回范围的重点修复对象。你看,单纯靠续航里程给新能源车下定义,真不全面。小米这车标称1300公里续航,中间只充一次电,但这种顶标属于理想状态,实际路况体感可能要缩水20%甚至更多。
说起续航,我总觉得消费者喜欢被数字迷惑,有点像当年买手机看核数,心里其实没谱。花了几十万买新能源车,实际使用感受怎样?安全不安全,才是最值得盯的核心。小米这比例的召回就告诉我们,创新是好,但安全那关刀切不得。你身边有人冲着续航买车,结果没关注安全细节的吗?
前几天和修理厂的张师傅聊天,他说:新车问题多,原厂不给配件,修起来真麻烦,尤其这种召回量大的,得等配件排队,客户不耐烦。这段话透露多少底层真相——供应链紧张直接影响维修速度,还有消费者体验。智能车的供应链,就像复杂的配料锅,每个配料都对口味影响巨大,要是有一环出问题,整体就翻车。相比小米,特斯拉和比亚迪在供应链掌控上稳得多,零配件供应快,故障修复效率高,这就是实操差别。
然后说回研发流程,很多人以为造车就是堆零件,再加个大电池就行,太天真了。研发新车像在做一个浇筑混凝土的活,得先把基底打牢,才能一层层上去搭建智能系统。小米毕竟是新入场者,编程语言和硬件整合可能还不够成熟,测试环节里边缺乏丰富的行车场景数据支持,所以bug不少。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潜力,只能说第一轮产品设计和供应链调配,确实有待打磨。
对了,我之前提到安全问题有点大了,前面太强调召回数量多少了点。还有一个角度想说——召回高,不意味着车本质不能开,很多都是预防性召回,车主其实没立刻危险;像这次小米11万台召回中,涉及几个补丁修复,主要针对电控系统更新和部分部件更换,这还不算坏到那种开了就危险的地步。你怎么看待召回这个词?是不是也有跟我一样,第一次听到就觉得慌,其实里面细节很复杂?
顺带一提,市场价格上,小米竞品这档位的车通常销售价格20万-30万,续航同级对比,比亚迪和蔚来都差不多,实际保值率是个坎,我心算了一下,照目前电动车市场跌价趋势,这车3年后保值率估计不到50%,而且高召回率对二手市场的影响估计会更明显。买新能源车,可能得有点心理准备,别指望和燃油车一样。
前几天我跟闺蜜聊天,她说:我爸是传统4S店销售,他现在最怕两件事,一是新品牌抢饭碗,二是厂商自己开直营店。客户更愿意线上买车,4S店没戏了。这个话题没想太深(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可以肯定的是,渠道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最终用户的购车体验和后期维保,现在还是原厂搭配专业4S店更让人安心。
最后再次回到充电和续航,说个猜测(不确定),小米这块电池组用的是稍微激进的配方,为了拉高续航,其实牺牲了部分稳定性。因此才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召回和升级补丁。没仔细查过,但听业内朋友提过类似说法。电池是新能源车最难啃的硬骨头,控制不好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那你怎么看?一款续航标称1300公里,却召回率达40%以上的车,是不是特别让人纠结?你愿意做那个勇士吗,或者说你朋友圈里有没有人买了小米车?他们怎么评价续航和品质?
我倒是挺好奇充电时,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麻烦的事儿?一般充满电要多久,续航看上去美,但实际用起来,冬天冷的时候,电池表现是不是又出问题了?这些细节,售后和用户本身都很头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