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

一边是每5辆车配2个充电桩的傲人数据,

另一边是黄金周服务区充电桩前绵延数公里的等待队伍。

这场新能源狂欢背后的尴尬真相,

正撕开基建盛宴的华丽外衣。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今天咱们聊聊国庆假期那些在高速服务区,把新能源车开成行为艺术的朋友们。

这个假期,如果你打开社交媒体,肯定能刷到一种堪比世界末日的奇景:高速服务区里,绿牌车排起的长龙能从服务区这头直接甩到上一个出口,车主们眼神空洞,表情麻木,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排队叫号单,上面可能写着“您前面还有87位用户”。

有人等了四五个钟头,从意气风发等到怀疑人生,天黑等到天亮,就为了那充电四十分钟的短暂高潮,剩下的时间全是在原地表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场面,与其说是给车充电,不如说是给人生充电,充满了对过去选择的哲学反思,和对未来旅程的深深迷茫。

你甚至能看到一些增程式和混动车主也加入了这场狂欢,不是因为他们没油了,纯粹是因为加油站的队排得比充电桩还夸张,顺便觉得电费比油价便宜,属于是乱战之中图个经济实惠。 整个服务区弥漫着一种荒诞又现实的气息,堪称当代公路版的《等待戈多》。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跟我们平时听到的宏大叙事完全是两个次元。新闻里天天说,我们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类型最全的充电服务网络,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感觉下一秒就能实现充电自由。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充电桩加上充电枪,总数已经干到了惊人的1734.8万个,换电站也铺了将近5000座。这个数字扔出去,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哆嗦一下,感觉我们已经把电力铺满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寸毛细血管。

理论上,每5辆新能源车就能分到2个充电桩,这比例听着相当阔绰了。可现实就是这么一个巴掌接着一个巴掌地扇在你脸上,告诉你数学和生活是两码事。你看着全国的平均数笑开了花,现实却在高速服务区给你上了一堂名为“局部地狱”的选修课。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矛盾的关键,藏在一组反差极大的数据里。那1734.8万个充电桩听着多,但其中铺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只有区区6.6万个,连全国总量的1%都不到。

尽管全国高速服务区的充电设施覆盖率已经接近100%,但这就像告诉你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顶级三甲医院,但没告诉你这家医院只有一个医生,而且这个医生国庆还要回老家结婚。 覆盖率是面子,每个服务区都有那么几个桩,看起来很美;但实际承载能力是里子,一到关键时刻就直接给你撕开看。国庆高峰期,交通运输部预测有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高速上跑。简单做个除法,相当于平均212辆车嗷嗷待哺,抢一个充电桩。 这不是充电,这是在玩抢椅子游戏,输了的人就得在服务区过夜。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矛盾,一个让所有运营商都头疼到想拔网线的商业逻辑:高速充电桩这门生意,天然就带着一种“潮汐式尴尬”。

什么叫潮汐?就是平时闲得能让蜘蛛在上面织一张方圆五米的网,节假日忙得能让充电枪当场热到熔化。

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只有可怜的5.44%,工作日更是低到3%左右。很多偏远服务区的桩,可能好几天都没人临幸一次,运营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擦灰。

可一到国庆、春节这种全民迁徙的时刻,需求瞬间暴涨十几倍,超过三分之一的服务区充电桩直接干到满负荷运转,像沈海、长深、京沪这些热门高速,充电桩从睁眼一直忙到半夜,全年KPI就指着这几天完成。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这种“平时饿死,过节撑死”的模式,让运营商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如果按照节假日的高峰需求来建桩,那平时95%的时间里,这些几万甚至几十万一个的充电桩就是一堆昂贵的铁疙瘩,晒着太阳吹着风,每天都在稳定地亏钱,电费、地租、折旧、维护,哪个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可要是按照平时的需求来建,那节假日必然就是现在这个局面,大家一起在服务区开派对,比谁的手机电量更持久。

资本是很诚实的,它只会用脚投票。一个行业的说法是,充电桩的利用率得稳定在9.77%才能勉强做到盈亏平衡。高速桩平日里连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就算算上节假日拉高平均值,也很难赚钱。

所以你看,现在扛起高速充电这面大旗的,基本都是国家电网这种央企国企,它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民营资本很少愿意来玩这个游戏,因为它们算得清这笔账,这根本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相比之下,城市里商场、写字楼附近的充电桩,利用率能轻松跑到10%以上,民营资本挤破头都要抢,这就是典型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有人可能会说,不赚钱也得建啊,这是基础设施。这话没错,但建起来的难度,远比在键盘上敲一行字要大得多。

在高速服务区加装大功率充电桩,最大的拦路虎叫“电力增容”。很多服务区都是十几二十年前规划的,当时的电网设计压根就没想过有一天,这里要同时伺候几十台“电动爹”同时吸电。

要在这种地方加桩,尤其是超充桩,就得重新从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变电站拉高压电缆过来,光这一项“引电”成本,就可能高达一百万到三百万,是城市充电站的好几倍。

重庆有个服务区想加个重卡超充站,电网改造花了379万,铺了2.59公里的电缆,折腾了小半年才通上电。再加上服务区的土地租金、后期运维,每一笔都是巨大的开销。

浙江一个车流量不小的服务区充电站,一年充电服务费收入16万多,但场地租金和设备折旧加起来快40万,一年净亏26万。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除了国家队,谁愿意当这个大冤种?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除了桩少,充电效率和咱们的使用习惯,也给本就拥堵的局面狠狠踩了一脚油门。

现在路上跑的大部分新能源车,用快充充满也得40分钟到1个小时。就算是最新的800V高压平台车型,号称充电15分钟续航500公里,但这种车在庞大的存量市场里还是少数。

更要命的是很多车主都有“满电强迫症”,或者叫“里程焦虑症”。明明充到80%只需要二十多分钟,足够跑到下一个服务区了,但他们非要等到100%。殊不知,电池充电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最后那20%的电量,充电速度会变得极慢,花的时间可能跟前面充60%一样多。

服务区的工作人员都快愁死了,说要是大家都能充到80%就自觉离开,充电桩的周转效率至少能提高三分之一,排队时间能缩短一半。

可惜,在续航焦虑面前,公共道德往往显得很脆弱。这种心理,就像自助餐里非要把盘子堆成山的人一样,不是真能吃下多少,要的就是那种占有的安全感。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当然,吐槽容易,问题摆在这里,总得有人想办法解决。

事实上,各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曲线救国”。交通运输部已经发话,要求全国最繁忙的服务区“一区一策”提升充电能力。

河南就在京港澳、大广等高速的60多对服务区里,一口气新增了超过1400根充电枪,还上了华为的全液冷超充,最高功率能到600kW,号称“一杯咖啡时间满电出发”。

江苏、宁波的一些服务区也增加了快充桩,甚至配备了“移动充电宝”——应急储能充电车,哪里告急就去哪里救火。

湖北交投更是启动了“全员下沉提枪充电”机制,机关工作人员节假日全员派到一线服务区维持秩序,引导车辆。他们还会给车主发“下一站点充电指引卡”,告诉你下一个服务区还有多少空闲桩,主动分流,甚至给情绪激动的司机发点小额充电券,主打一个情绪安抚。

这些操作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打地鼠”,充满了临场应变的味道,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

从长远看,超充技术和换电模式可能是破局的关键,北京已经规划到2025年底,主流超充车型充电时间降到15分钟左右,换电站今年底也有望突破6000座,宁德时代更是计划建3万座换电站,要是以后换电像加油一样3分钟搞定,排队问题自然就解了。

还有一些更具技术含量的方案也正在被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高速服务区都是成对出现的,节假日初出城方向压力大,节假日末返程方向压力大,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那么能不能用柔性直流互联技术,把服务区两侧的电力打通,让它们在不同时段互相支援,这样就能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电力容量。

还有人把目光投向了高速收费站。随着ETC的普及,很多收费站的土地和电力资源都出现了富余,把它们改造成集光伏、储能、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密度比服务区高得多,或许能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这些想法都很好,但从图纸变成现实,还需要时间、金钱和复杂的协调工作。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至于那个经典问题:“为什么宁愿在服务区死等,也不愿意下高速找充电桩?”这其实是个信息差和信任感的问题。很多车主不是不想下去,而是不敢。他们害怕三件事:第一,下了高速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找桩;第二,绕路太远,耽误的时间比排队还多;第三,好不容易充完电,回来发现进高速又要重新排队。事实上,现在很多高速出口几公里内就有充电站,价格还比服务区便宜。比如服务区充电一般1.16-2.83元/度,市区公桩才1.4元左右,私桩更是只要0.5元。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信息没有有效地传递给司机。如果车载导航或者手机App能实时推送“前方3公里下高速,有空闲充电桩“若干个”,预计节省排队时间“若干分钟”这样的信息,相信很多人会愿意用几公里的绕路换取几个小时的自由。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说到底,国庆充电难,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突进带来的“成长的烦恼”。这就像一个孩子个子长得太快,去年的衣服今年就穿不上了。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比亚迪的“兆瓦闪充”能做到1秒2公里,5分钟充407公里,这速度已经让油车感到窒息了。但配套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高速这种特殊场景下的“最后一公里”,还没完全跟上节奏。

我们总说要实现“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这个目标背后,是电网改造、土地审批、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普及和用户习惯养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长假的高速拥堵,都是对这个系统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暴露出的问题虽然扎心,但也指明了下一步需要打补丁的方向。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十年前,谁能想到高速服务区会遍地都是充电桩?2015年全国充电桩才十几万个,高速上更是凤毛麟角。今天我们有了1700多万个桩,虽然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但这本身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技术在进步,政策在跟进,设施在完善,超充和换电模式也在加速布局。

这场席卷全球的能源革命,我们已经走在了最前列,转型期的阵痛在所难免。眼下在服务区排队的痛苦,不过是这场宏大变革中的一个小插曲。它提醒我们,通往未来的路,不会永远是一马平川,偶尔也会堵车。但只要方向是对的,车轮总是在向前滚动的。

或许几年后的国庆,我们再开着电车上高速,就能真正实现“说走就走”的洒脱,而那些排队长龙的照片,会成为我们向后辈吹牛的谈资。

国庆高速充电众生相:桩数全球第一和一桩难求-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