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块钱,练车一天,姑娘回家眼泪收不住,这事儿搁成都,搁哪都炸锅。
你以为是电视剧台词?
不,这是真人实景。
她妈一推门,看见闺女眼圈比辣椒还红,心里那股火蹭地窜起来。
说实话,谁能想到,交钱去学个车,结果像进了“嘴炮训练营”?
教练副驾上一坐,表情比红灯还冷,开口就是“你咋又错了?!”
姑娘手刚碰方向盘,咋一听这阵仗,估计心里直接“司机证劝退”。
有的网友一看,立刻跳脚:“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社会上哪有温柔乡?”
可也有人不买账:“花钱受气?我还不如回家找我爸练。”
其实,真有谁天生抗压体质?
练车场上,气氛跟打仗似的,学员之间还得抢车位、抢时间,教练呢,带着一堆学员,谁手快谁先上车,剩下的自己琢磨。
这画面,不得不说,有点像小时候抢饭吃,慢一步连汤都没你份儿。
成都驾校去年投诉量直接上了新台阶,“教练态度恶劣”成了关键词。
知乎微博热搜,分分钟就能刷出一堆“练车噩梦合集”。
什么“科二考5次教练依然阴阳怪气”,“科三练到怀疑人生”——你要说是个别现象?
数据直接啪啪打脸。
说回来,这姑娘19岁,刚成年,心气还在,幻想着夏天一把过,秋天上路带风。
结果第一天练车,就被教练一通“输出”,直接自闭。
成年人都知道,练个车没啥大不了,可当年咱头一次摸方向盘的时候,哪个不是手汗直冒?
教练一句“你脑子进水了吧”,比刹车还灵,谁能不瑟瑟发抖?
有些驾校还在用90年代那套“魔鬼训练”,动不动就吼,仿佛只有批评才是爱的教育。
这种操作,放现在,分分钟被社交平台“实名吐槽”。
说白了,学车这事儿,本来就是技能服务。
1800块买的应该是“手把手指导”,不是“嘴皮子暴击”。
心理素质不是靠骂出来的,成长也不是靠挨训培养的。
这姑娘回家哭成一团,换成谁家孩子,爸妈能不心疼?
家长去找驾校讨说法,不是得理不饶人,是人之常情。
毕竟,花钱买服务,谁愿意买气受?
说到教练,有人说压力大,学员多,遇到新手难免着急。
可这不是发泄情绪的理由。
你见过哪个饭店服务员端菜还指着你鼻子说“你不会拿筷子别来吃”?
服务业的底线,就是尊重。
驾校教练要想行业口碑好,就得先收起那套“骂人能出成绩”的老黄历。
NBA球员靠的是技术、心理双修,没人靠教练一天骂八百句成巨星。
数据摆在这:去年全国驾校学员投诉中,“服务态度”直接排进前三,行业要想赚钱,嘴上功夫得收敛点。
你再看教练被扣900块奖金,驾校觉得“事情解决了”。
这操作,像极了小时候闹矛盾,大人给了你块糖,以为你就能忘了被揍。
这点钱能让教练长记性?
更多时候,教练还是会觉得“反正只要带学员,钱总归进兜”。
行业要真想变好,靠罚款没戏,得从管理、培训、职业素养下功夫。
包括定期心理培训、学员反馈、透明评分,甚至引进AI辅助——这些才是真正能让学员少受气的办法。
顺便说句,别总把矛头指向年轻人心理脆弱。
现在的社会节奏,谁不是边走边学、边摔边爬?
学车被骂、职场被PUA、感情还要防渣男,年轻人可不容易。
只是,这种“嘴炮式教育”,搁十年前没人敢吭声,现在网络太透明,谁都不再吃哑巴亏。
你要说心理差别学车,倒不如说是行业标准没跟上时代。
年轻人要的是被尊重、被支持,而不是被当成出气筒。
说到这,想到国足里那些年少成名的球员,哪个不是在科学训练和团队尊重中成长起来的?
不靠骂,不靠压,是靠方法和体系。
中国乒乓球队能一直牛,是因为他们讲究科学和心理建设。
反观我们驾校,动不动就“嘴上输出”,难怪学员怨声载道。
姑娘花1800块买了场心理阴影,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她不是吃不了苦,是没遇上靠谱教练。
好教练一句话能点醒你,坏教练一句话能让你崩溃。
行业要想不被吐槽,得先把自己的脾气管管好。
毕竟,成都夏天已经够热,驾校能不能别再“火上加油”?
每天刷新闻,类似的戏码一再上演。
网友有时候比放大镜还厉害,别人家点小事能挖出一栋楼的热闹,自家问题永远看不见。
谁还不是头一次做自己,谁又能保证永远不掉眼泪?
到这儿,你说教练骂学员算不算负责?
还是嘴上功夫练成了行业标准?
你练车时遇到过“嘴炮型教练”吗?
评论区来讲讲,别让这话题凉了。
也许,下一个被点醒的,就是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