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车被俄罗斯封禁背后:一场旧账与新路的较量
平地起风,莫斯科传来消息,说是东风、福田、一汽解放,还有重汽(汕德卡)这些中国大牌卡车,被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局直接拉黑了。理由很官方——刹车不合规、噪音太大、能效没达标。
我第一反应跟老赵一样,他在我们物流群里就嚷嚷:“欧洲都能卖的货,咋到俄国就成了问题?”说实话,这些年国内跑欧标认证那套流程有多折腾人,我见过。连咱们那台老款J6L,都混过一次德国场,回来还掉了一块前杠装饰条——师傅说“那地方严得很”。
但俄罗斯这波操作偏赶在啥时候?正好是中国卡车在他们市场份额飙到35%的节骨眼上。有个做配件的小哥私信我,说他今年本来想进一批东风天龙去哈巴罗夫斯克,现在只能囤着。港口停车场里,新货越堆越多,有些雨水泡久了底盘都发黄。
去年冬天,俄方先把“平行进口”这道门关死了。我记得,那会儿微信群里经销商炸锅,“六成中国产品靠这个渠道吃饭”,现在全断。紧接着又冒出来个66.7万卢布的报废税——差不多五万人民币,一辆15万的国产轻卡光入门票钱就要再掏三分之一。这么搞下去,本来性价比优势直接砍半。
而且你看拉达汽车,一边补贴一边推新款,我听说销量蹭蹭涨。有亲戚做维修工,他调侃:“国家撒钱就是快,比修变速箱还省事。”但也不是所有人买账。他们厂隔壁小伙子开了一台刚进口的新型重汽,还没怎么跑活,就因为政策变化搁置仓库生锈去了。
有人问,为啥非挑刹车和安全带毛病?其实设计思路不同罢了。国内山路多、载重大,所以更讲究耐用性和连续制动,不像俄罗斯那种城市短途急停需求。“你要真让咱按他们标准改,全世界适应不了。”一个老司机喝茶时摇头感慨。他还吐槽过一次:某批出口车型为了迎合外需,加装副油箱结果漏油,把后桥差点烧坏,这事群友至今拿出来打趣。
提起苏联时代,他们那些经典品牌多少还有点情怀味道。我小时候看杂志,上面印着KAMAZ赢达喀尔照片,据说吉尔军用底盘皮实得不得了。但后来厂子分家乱七八糟,好几位技术员跳槽德国美国去了。我表叔以前就在西伯利亚开乌拉尔军用自卸,说当年配件都是自产自销,现在基本靠进口撑门面。据他讲,自从2014年以后,高端柴油喷射系统买不到,只能拆旧换零部件,“有时候等一个电脑板,比等工资还慢。”
最近几年,中国品牌逆势崛起,在俄国算是真正扎根下来了,但环境变冷一点不稀奇。本地人才流失严重,新手没人愿意进工厂,加班费低得可怜,还总被拖欠。“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懒得学修理,”维修站王师傅这么念叨,每次提到招徒弟都直皱眉头。他偶尔抱怨零部件难找,比如某型号离合器片,用惯国产的一旦断供,只能自己琢磨改装,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出口车型很多配置其实挺冷门,比如双气囊座椅、电加热倒后镜,在东北极寒地区特别受欢迎,但到了南方城市却没人搭理。一位常驻海参崴的小老板分享,他最怕的是冬季早晨打火困难,好几次发动机预热系统坏掉,最后还是国内售后寄来的升级包才解决问题。这类细节,大多数普通用户根本体会不到,却决定了一辆运输工具到底值不值那个价钱。
对比一下二手行情,今年初二手解放JH6跌幅吓人,有朋友贪便宜收两台回哈尔滨转手,本以为稳赚一笔,可政策突然收紧,新政下来压根出不了关,到现在搁家楼下落灰晒太阳。不少同行干脆改行送快递或者转投新能源行业去了,“别瞎折腾,不如安安心心干点小生意。”邻居李哥这样劝我,让我别太钻牛角尖,看清形势再行动才稳妥一点儿吧!
最后插一句闲话,我翻资料的时候发现,以前苏联时期每年造七十万辆重型车辆,如今剩下啥模样呢?估计只有业内老人还能唠上一嘴往事罢了……如今这一纸禁令,其实更多像是一种无奈和焦虑夹杂出来的选择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摘自观察者网2025-8-1、中華網2025-8-4、新浪财经2024-10-12等渠道,以及个人身边真实经历及微信群讨论片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