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看到一组行业数据:这两年纯电SUV的平均续航在600公里左右(估算,体感),而理想i6官方声称能到720公里,听起来像是做了个续航拉满的功夫。实际开起来,这会不会只是纸上数据?我猜测可能会有不少锂电优化加持,但续航距离到底靠的还是电池密度和车辆空气动力。
你觉得720公里的数字,离现场开感受大概还能差多少?毕竟,样本少——我没试过这辆车,只是感受到官方的路测试数据总喜欢略微偏乐观。尤其是这次用了全新5C磷酸铁锂,之前我听说,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比三元电池低点——但它的耐用和稳定性比前者强很多。这次理想用了全新,是不是意味着在能量密度上有所突破?还是说,是为了多给消费者一种续航狂人的感觉,毕竟,720公里一说,谁都喜欢。
我记得去年有一批媒体车试驾,发现很多时候,官方续航和实际路试相差不大,但那个差距还是存在的。比如冬天比官方少了个20%以上,夏天能多出点,但也会折算成实操的400+
——500公里。如果我用心算一下,百公里耗电5元(样本有限,估算),那开720公里要花大约36元的电费。跟油的加满油箱相比,的确便宜,但如果设备用的电不是特别多么快充的话,还是要考虑充电站的覆盖。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理想的超充时间10分钟多点能增加500公里续航——这个数字我一开始觉得很神奇。理论上,能量传输的这个快感是怎么保证的?用的还是800V高压系统?还是芯片的管理策略?你会不会觉得,超充这块我还真没想过,不是每个货都能做到十分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细节:理想的超充站平均每150公里就有一个(这段先按下不表),就算路上一片都是堵,也差不了多少,但这个基数在中国细碎高速上很重要。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车主不用再抱怨充电烦难?还是说,这个堆得越多,反而透露出行业对快充基础设施的重视?这背后会不会是成本压力?装得多了,运营维护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贵?
我觉得,一台车的动力核心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除去电池,电机、逆变器也是重点。你会不会有点奇怪?毕竟车辆技术就像翻炒菜,其实还要考虑散热、材料、热泵冷却系统。
说到这我突然想:用超级碳化硅电机,能不能少点损失?,这是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但说的也是,碳化硅的效率比硅硅高,是不是能让续航再上一个台阶?还是其实制造成本又掉到天价里?(这段先按下不表)
让人感兴趣的是,为了实现720公里续航,理想似乎得在车重和空气阻力上做文章。那风阻到底多少?看车身流线,的确比过去那种方盒子强得多。全系标配的87.3kWh电池,配合超低风阻设计,可能是他们特别调校出来的。毕竟,车越大,续航越难保证,4950mm的车长算是中大型,但空间感还不错。
这个价格——大约25万左右,跟理想L6差不了太多。会不会造成一部分消费者选车时,矛盾更大?比如L6尺寸和配置那些,和i6的差异,究竟是不是刚好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我猜,理想在定价上,还是想让消费者觉得买我家电动车就是物超所值。
真要问,我最关心的还是:如果未来充电基础建设全都搞定,理想这个720公里的续航,是真正打破怕没电这个魔咒,还是只是一场广告秀的假象?我心里其实还有个疑问——这车实际开起来,续航会不会比官方宣传的还要低点?毕竟,厂商手上的底牌总是一张张打得漂亮,但场景一变,效果就变了。
说到这,我又觉得,理想这次的发力点,像不像在画饼,实际上做不到的那份炫耀?但不管怎样,能做到720公里,这在国内市场算是个大新闻了。也许超充站的布局真会像部落一样包围全国,那时的续航焦虑是不是会大大降低?
你说,未来的车子,要不要也像我们手机一样,用极速充电充个半小时,能跑个几百公里?还是说,电池技术再怎么飞跃,能源管理才是硬指标?
我没有答案,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但每次站在这块大屏幕前,看着汽车行业的科技冒泡趋势,总会觉得,下一步什么会是变革,我还真不敢断言。只是,倒是很期待下一次试车,能不能对这些720公里有个更接地气的验证。毕竟,路面上,真正让人心里吃得下的,还是那句:实际续航和你想象的差不了几块钱的路费差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