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车已过万重山:2万辆背后的商业化破局
一个数字,见证四年耕耘。一种变革,正重塑中国商用车赛道。
超过2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已驶入中国道路。这不是实验。是常态化运营。自2021年示范启动,五大城市群——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共同铸就了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工程。车辆纯氢运行里程突破7亿公里,用氢行驶比例高达90%以上。累计加注氢气超4万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3.8万吨。数字会说话。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初步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八大场景:氢能车轮滚入现实
干线物流。冷链物流。煤矿钢材运输。城市环卫。渣土运输。港口运输。公交客运。网约出租。八大场景,勾勒出氢能商业应用的清晰轮廓。
重卡成为绝对主力。在示范推广车辆中,货车占比高达约80%。它们不再只是示范样板。而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物流配送。通勤客运。冷链。处处可见氢能车辆的身影。尤其高速路运行。已成为重要应用场景。在山东、四川等地。凭借高速通行费减免等政策支持。氢能重卡在煤炭运输、港口物流等场景已初步实现商业闭环和真实盈利。
场景的多元化。印证了技术可行性。更揭示了经济性潜力。
技术突围:成本狂降与性能倍增
四年前,成本是最大壁垒。如今,屏障正被击碎。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已降至2000-2500元/千瓦。较示范前下降超过80%。这是产业爆发的临界点。功率也在飞跃。系统额定功率普遍达到110千瓦以上。最高更达180千瓦。车辆纯氢续驶里程普遍突破600公里。较示范前提升一倍不止。
核心技术自主化更令人振奋。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不足10%飙升至超过90%。产业链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弯道超车。
氢能网络:基础设施加速跑
车在路上跑。氢从何处来?
截至2025年6月,中国累计建成加氢站559座。这个数字。位居全球第一。供给体系也在完善。工业副产氢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日趋成熟。加氢价格显著走低。示范城市群氢气平均枪口价已降至约30元/公斤。部分地区甚至达到20-25元/公斤。与燃油车相比,已具一定竞争力。
但便利性仍是挑战。70兆帕加氢设施不足。车站端口不匹配。跨区域氢价不统一。这些障碍亟待破除。
未来之路:从商业车到乘用车的跨越
商用车成功破冰。下一步何在?
行业共识是:乘用车。长期看,商用车的推广规模和速度有限。未来必须挖掘乘用车市场。尤其是在低温等特殊环境。以及网约车、公务用车等优势场景。与电动汽车形成“氢电互补”的格局。
然而挑战明确。乘用车价格过高。加氢便利性不足。当前燃料电池乘用车不足千辆。占比仍微。
政策接力至关重要。现行四年期“以奖代补”示范政策将于2025年底到期。行业迫切期待接续政策。专家建议支持范围向氢能供给及更多应用领域拓展。支持方式从购置环节向使用环节转移。氢能高速公路。跨区域氢能走廊。这些标志性项目需要国家层面统筹。
结语:氢风已至,路在脚下
2万辆。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
它证明了一条路径的可行性。中国选择以商用车为突破口。带动全产业链发展。这条路走通了。
氢能不仅是动力来源。更是国家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载体。燃料电池汽车的先行先试。为更大范围的氢能应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产业基础。
车轮滚滚。氢风正劲。商业化初现。规模化待发。这场绿色变革。正加速驶入我们的日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