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近吉利的动作挺快的。前几天还在聊它们沉寂的车型线,今年就突然来了个东方曜,还挺特别的名字,听得我一愣。没想到,价格还挺亲民,从9.97万起,跟我们常见的合资紧凑SUV动辄十万多怎么比,似乎也没超级硬刚的激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突然看到一张旧图片,是去年吉利在上海车展上展示几何A的样子。那会还真以为吉利专注于年轻化的设计和科技,没想到这次的东方曜,反而有点古典味:月牙青、莫高蓝、丹青,好像把传统文化都揉进去了。有人说这是不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新配方?我倒觉得挺对味,毕竟,现在年轻消费者在意的不是炫目科技,更多是认同感和文化气息。
这车到底怎么样?我猜估算一下(样本少,不代表任何官方数据),它用的2.0T+8AT,扭矩可以到400牛·米。零到百公里估算在6.5秒到7.3秒之间,样本少,但不算慢。我还注意到,中层配置似乎不差,也比较均衡,但又没有那种旗舰想象中的豪华感。
说到细节,最让我想不到的是真的舒服——哪怕我对座椅按摩不敏感,但听说奢享女王副驾配上8点按摩,谁用谁知道吧?那种坐着不累,车也变成了个人SPA。可别小看这个,实际上配合变阻尼悬架,升级后行驶平顺性提升了33%,我心想,这可能比之前的版本更像老司机座驾了。
你还记得去年那会儿,行业里讨论智能座舱用的是啥算法?我当时觉得,折腾个芯片到128TOPS(说白了,就是超级算力的芯片)用在卡车上都挺晃眼的,没想到吉利这次用在了副驾驶辅助调节和辅助驾驶上。多摄像头、雷达,像拼拼图一样,将车的视觉全部弄到极致。这个价格区间,配合辅助系统,零百加速和自动刹停的表现还算合格。不过我问自己:这些高端配置,究竟是给人用的,还是卖点制造的噱头?还是要看日常用车的体验。
供应链上,嗯,我打个比方:就像吃饭时用的调料,拿到手的每一瓶都调和调好很关键。吉利给这车用的电子架构GEEA 3.0,传输速度提升200倍。你想,人坐在车里,就是要用快如闪电的反应,不然换挡、导航、娱乐全都慢半拍,没意思。这我猜估算(样本少),像生活中从一个地点跳到另一个地点,点对点的反应时间,缩短了不少。
我有个小疑问:这车的文化到底是怎么融进去的?丹青、莫高,用的是传统文化色彩和元素,还是说有人其实就是想用文化IP占点市场?说大点:是不是未来的品牌,要靠文化符号撑腰,才更有温度?但我又想:这是否意味着,设计的文化太多会不会让普通消费者觉得高冷。
得承认,吉利这次的高端化尝试,不只是让配置堆料那么简单。流程上,想象整个设计团队像厨师一样,把各种原料整合出来,盯着每一处细节,把传统的糖醋变成了巧克力,又不太失目标——更符合现代审美。一开始我觉得,它还是个为年轻人服务的车,但实际上,它更像给未来中产阶级种下一棵文化树。但问题来了:谁会愿意为了文化气息多花一两万?还是说,价格调控的背后,是达到所谓高端化的门槛?
我偏偏喜欢拿这个问读者:你觉得,车的文化感值不值那个价格,还是说,最终还是得看实际用车的实在感?而且,这智能科技,是不是会像昨晚去KTV点歌那样,突然出错,你会不会气得翻白眼?
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倒车影像和雷达的布置,是整个驾驶辅助的基础,其实就像厨房里的刀剪,没有它,很多事就变得麻烦。用料、芯片、算法交织在一起——这让我不禁想:研发上,究竟花了多少心思?是不是像做菜一样,不停调整调料,才能做到好吃?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人家的调味师不断试错,才有了这浓淡相宜的味道。
虽然我还没坐进去试驾,但这车型的走向让我觉得:吉利这次像是在试水温,但又不敢太冒险。毕竟,国潮文化+科技典范的路,走得还是挺艰难的。难得是,这轮价格+配备的拼盘,搞得不失诚意。
最后突然想问一句——这个文化迷宫里,未来我们还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吗?还是,车子越有故事,越会迷失在文化的迷雾中?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