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一上线,预售那叫一个热闹,手机刚刷出来那会,朋友圈好几个汽车大V已经开吵了:有夸贵的,有说香的,各种声音搅一块,像菜市场遛弯一样热闹。
定价28.8万,说高不算离谱,说低也不便宜,反正总有刚需等着这款车宣称“改变生活”。
不过,更炸眼的其实是六个小时内飙到13万台小订的数字。
有人说水分大,哪里有干爹愿意一喷订单就定?
但我去问了下身边干汽车销售的朋友,人家门店都撸胳膊上阵,忙得脚不沾地,那一套一套的试驾和讲解,是真的有人买单。
纯粹假单子水军,肯定有,商业社会谁还不懂点套路?
可这热度要是全靠忽悠,也太小看中国消费者的精了,不接地气的噱头骗不了几天。
顺着订单数据扒开看,那些自带“大汉味”的六座大车,这次却阴差阳错没成主角。
五座版本订单超过六成,大家对第三排座椅的冷淡,简直是现实的巴掌。
车长五米,轴距三米,听起来威,但真把人塞第三排,腿都快请假出工伤报告了。
外观看着豪横,实际体验就俩字:鸡肋。
零重力座椅还是不标配,这可让不少冲着舒适体验来的朋友“泼了桶冷水”,转头优先五座。
不会有几个家庭真天天人满为患儿女全上阵,第三排多数时候就当了个收纳间,偶尔应急还行,指望它天天拉顺风车?图啥累自己。
最大受捧的还是Max版,这里有个“玄机”。
基础智能驾驶有点憋屈,只让你跑高速,像个半智能小学生。
还是Max才有全场景,高级感拉满,体验升级。
更悬的是,Max增程版带着53度电池,理论纯电续航三百多公里,数据够看,但现实里,买单的更多却选了纯电版。
纯电和增程订单各占一半,谁都没想到吧?
业内都说M8增程才是销量鬼才,怎么到了M7这盘棋,纯电开始和增程掰手腕了?
五座后驱Max长续航纯电一举成了点单之王,份额逼近三成。
按以往逻辑,风阻大,纯电续航拖有点长,但订单砸脸啪啪响,谁都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咱们倒带一点,说说车圈老司机都懂的800V高压平台,这两年真成了座上宾。
别人搞快充,问界不甘人后。
充电15分钟,理论上跑好几百公里,谁受得住这种诱惑?
充电桩那密度,也不止是PPT上“会有一万个”那点自嗨,确实多个城市装得跟便利店似的。
跑长途以前拼命算里程,生怕半路掉链子,现在调侃一把:只要人能忍受,车绝对耗不干。
再说纯电车,日常别提多省心了,过不了几个月发现自己钱包里多了不少保养钱。
没有那玩命折腾的发动机+变速箱,电机一颗丹田顶稳稳的,跑一万公里不到老得进店祛病求福。
反观增程——听起来全能王,什么都能补,实际用起来,发动机多出来一堆部件,未来各种“小毛病”可太容易找来。
维保贵是一定,油耗不吃亏纯属自欺欺人。
有位车友算账:五年用下来,增程本身省的那丁点电费,早被维修和油钱吞得干干净净。
其实,这些年增程热度不减。
隔壁智己LS6增程纯电能跑四百多公里,听起来像是车界“大胃王”。
可销量还是缩水,消费者用脚投票,纯电一步步蚕食市场份额,都懵了。
这次M7订单炸榜,直接把大电池+小油箱路线摆在聚光灯下,啥叫技术过渡?这就叫。
纯电悄悄变成了风头正劲的“未来派”,让一帮原本押注油电两开花的大厂有点着急。
技术路线要不要换?
你要不醒醒真可能像诺基亚那样——起晚了,就再难追上对手了。
说到底,纯电这口汤之所以好喝,是因为车主都算明白了一笔账。
快充+高电压平台,长途照样从容,城市里天天接送娃买菜根本不虞匮乏。
增程系统零件多了点,时间一长,修车体验分分钟让你重新做人。
还有那个鸡肋第三排,很多家庭一开始图新鲜,到手才知道,还不如多腾点行李空间。
多俩座位,真没那么有必要。
放眼望去,新老势力一水科技路线竞赛,有走纯电死磕的,也有坚守增程的。
但六座车型排列组合来回折腾,销量僵持不下,大家心里都琢磨:“是不是该针对主力需求做减法了?”
更讽刺的是政策浮沉,双积分制度推波助澜,厂商左右为难,环保指标一松紧,技术路数就变脸。
用户这边呢?越来越清醒。
数据直白得很,谁在堆噱头,谁把技术扎实做到了实处,一查销量和用户反馈就知道,忽悠得了一时,早晚得露馅。
为什么这场M7的大戏往纯电方向拐?
市场铁面无私,谁敢落后,能抄底中签的黄牛,最终也就那几十个倒腾的炒家,真金白银的用户一旦转向,再想拉回来比“倒牛奶”还难。
咱说句玩笑话,问界这次给全行业上了堂技术路线选择课。
纯电才是真刚需,把增程路线高高举起的企业,现如今就像田径比赛里还以为自己能稳坐钓鱼台的老将,突然发现前面有小年轻一拔腿都快冲线了。
千米长跑,一路穿插,不谁踩坑谁难受。
定价也不是什么玄乎的高门槛。
别看有人嘲笑问界M7比想象贵,可订单数据才是真正的验金石。
你说贵?人家13万小订排着队呢!
现在消费者不是被忽悠大的,家里买车早都成了“算小账”的理工科,热血归热血,理性消费是打底。
这背后更有技术和市场的互动。
一来技术变革的步伐不听车厂念咒,用户需求一天一个样。
谁埋头升级智能驾驶、谁磨刀搓电池安全性、谁悦纳用户体验,都会影响终极票房。
M7打了一场漂亮仗,线上线下拼得热闹,企业背后的一招一式,其实是把消费者心思摸准了。
看似每年换汤不换药的车型发布节奏,这一次算是出现了一个“拐点”。
大电池纯电的推崇,预示着好日子可能才刚起步。
增程/纯电两头下注的路线,也正在变成一场谁先叫停谁后悔的无声较量。
大浪淘沙,真正能挺过去的,还真得看谁更懂用户,愿意舍弃鸡肋,拿出点硬货。
甚至可以说,订单就是最诚实的“市场语言”。
干了这票,数据交上,车厂该推倒旧思路了,再搞过时花活,只会自讨没趣。
那些堆叠“看起来很高级,其实没卵用”的配置,爷不稀罕,消费者早就练成火眼金睛。
只认实用和体验,什么高级词汇高大上,统统一张嘴笑过去。
咱接着说,纯电路线崛起,不是一天两天砸广告砸出来的。
是无数家庭用户、一线销售、底层服务网点和市场机制合力磨出来的结果。
买车这事,说到底拼的就是性价比、续航、安全和品牌信誉。
增程越来越像个中场补丁,迟早得让位于更加高效的纯电模式。
想靠两头下注苟活十年,早晚要被市场教育一顿。
至于未来,老老实实根据市场和技术迭代推新,是唯一不走弯路的出路。
用脚投票的消费者,从不讲面子,讲的是体验和钱包。
最后再吐槽一句:谁还想造一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忽悠人?已经过了那个靠噱头收割“韭菜”的年代。
订单、口碑、复购,把所有的套路都打回原形。
智能化、电动化才是大势。
剩下的,就是谁真正敢于投入,谁就有机会乘风破浪。
说到这儿,你怎么看问界M7这波操作?你觉得大电池纯电路线真是未来趋势,还是一时风头?
咱们评论区唠唠呗,不许只围观,不留言太寂寞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