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这厢又按捺不住,要捯饬新玩意儿了。
这回瞄准的不是掌中乾坤,而是轮上家当,暂且唤它YU7吧。
我说,一家做手机起家的主儿,怎么就跟下了饺子似的,往造车这坑里猛跳呢?
瞅这架势,是打算把车型矩阵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单电机后驱打头阵,双电机四驱压轴,续航里程还得细分成好几个档位,这是铁了心要跟选择恐惧症患者过不去啊。
外形嘛,也颇有些意思,颇具SU7的神韵,可又没完全照搬,说是SUV吧,那溜背造型又透着几分轿跑的劲儿。
总而言之,就是要让你觉得“这车,够潮!”
那些个参数指标,咱们就暂且按下不表,反正它瞄准的,是特斯拉MODEL Y、阿维塔11、智界R7、问界R7这群狠茬子。
问题来了,小米这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先听听坊间怎么说的。
有人觉着,小米家底殷实,用户基数大,自带流量光环,再祭出价格屠刀,没准真能蹚出一条康庄大道。
也有人泼冷水,说造车这事儿,和捣鼓手机那是云泥之别,供应链、技术积淀、售后服务,哪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得阴沟里翻船。
更有人直言,眼下新能源车市已然杀成一片血海,各路诸侯都在短兵相接,小米这会儿入局,是不是有点晚节不保?
实则,这些论调都有其道理。但若仅从表象出发,未免有些过于轻率了。
小米这厢造车,莫非当真只为卖车图利?
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
诸位想想,时下大伙儿都在鼓吹“智能家居”、“万物互联”,车作为举足轻重的移动终端,怎能缺席这场盛宴?
小米的盘算,恐怕是将所有设备悉数串联,构筑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
这就不得不提小米的独到之处了。
它积攒了海量的用户数据,深谙用户的心头好和切身需求。
它能依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推送量身定制的服务。
譬如,你在家惯常听的曲儿,一上车就能自动续播;你常去的地儿,导航便能提前绸缪好路线。
然鹅,这其中也暗藏玄机,那便是隐私问题。
你的所有数据,都被小米尽收眼底,它会不会滥用职权?
会不会泄露机密?
这恐怕是横亘在诸多用户心头的一道坎儿。
再来说说这价格。
小米素来以“性价比”著称,此番造车想必也会沿袭这套打法。
不过,廉价果真就意味着实惠吗?
须知,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才是重中之重。
若为降本增效,而牺牲了产品质量,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再者,眼下新能源车市竞争白热化,各家都在大打价格战。
小米想靠低价策略脱颖而出,恐怕并非易事。
毕竟,消费者也不是冤大头,他们会兼顾品牌、性能、服务等诸多因素。
归根结底,小米造车,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亦是步步惊心的挑战。
它需要攻克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难关,亦需直面来自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
但更为关键的是,它需要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将小米的成功归功于“营销手段高明”时,是否忽略了它在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方面的苦心孤诣?
当我们一味聚焦小米的低价策略时,是否忽略了它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精雕细琢?
小米YU7能否旗开得胜,眼下还难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定会在新能源车市掀起一番波澜。
至于这番波澜是好是坏,还需假以时日方能见分晓。
毕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够螳臂当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