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致命气囊“失联”,新加坡悲剧揭开召回盲区,谁担责?

安全气囊,这本该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却在新加坡上演了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

2022年,一场意外的爆裂,方向盘内的金属碎片无情地击碎了一个生命,也撕开了汽车召回流程中一道触目惊心的裂痕。

这起事件,是新加坡首例涉及那臭名昭著的高田(Takata)安全气囊的死亡案例。

要知道,这批问题气囊早在2013年就已在全球范围内拉响了召回警报。

而涉事车辆,竟然是由一家早已人去楼空的平行进口商售出。

你说,这情况,是不是细思极恐?

警惕!致命气囊“失联”,新加坡悲剧揭开召回盲区,谁担责?-有驾

谁来为“失联”的召回负责?

当车辆被列入召回名单,本应是经销商或进口商主动与陆路交通管理局(LTA)以及车主取得联系,完成安全修复。

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非授权的平行进口商。

他们虽然与汽车制造商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对消费者负有同样的责任。

密切关注制造商公布的召回信息,确保自己售出的车辆安全无虞,这是底线。

一旦失责,LTA可不会袖手旁观。

LTA建立了电子召回系统,一旦接收到经销商或进口商的通报,就会将信息同步到其“OneMotoring”网站。

理论上,车主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轻松查询车辆是否在召回之列,了解维修进展。

听起来是不是像个“万能钥匙”?

可现实远比这复杂。

警惕!致命气囊“失联”,新加坡悲剧揭开召回盲区,谁担责?-有驾

“制造商通常直接通知授权经销商,但与平行进口商之间,信息传递渠道几乎是断裂的。”

汽车交易平台Sgcarmart的负责人一语道破了关键。

这意味着,消费者往往得靠自己“火眼金睛”,去挖掘那些可能关系到自身安全的召回信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平行进口商员工也坦言:“我们与制造商没有直接协议,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哪些车被召回。”

这不就是把潜在的危险,赤裸裸地抛给了消费者吗?

链条断裂,责任谁承担?

汽车进出口商协会主席欧启(Keith Oh)虽然尽力协调,LTA也会向协会提供尚未完成召回维修的平行进口商名单,协会也积极联系车主。

他更是号召业内人士主动跟进召回通告,尽快完成车辆修复。

可这终究是“亡羊补牢”,而且,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按LTA的说法,车主接到召回通知后,应由经销商或进口商安排维修。

但现实呢?

2014年高田气囊召回高峰期,平行进口商们就曾面临“零件荒”的窘境。

CarTimes集团的首席运营官卢本杰明也表示,自家经销商有能力提供评估和维修,但并非所有同行都有这样的资源。

“并非每家公司都能提供必要的售后支持。”

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便收到了召回信,仍有部分车主选择“视而不见”,进一步拖延了本应及时的维修。

一旦经销商倒闭或易主,车主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卢本杰明直言:“公司关闭后,已没有动机去做任何事情。”

Sgcarmart的陈德文也补充道,经销商一消失,召回信息的沟通链条就彻底断了。

在那场致命事故中,LTA三次尝试通过挂号信联系已解散的平行进口商,结果却是石沉大海,全部退回。

协会虽然整理了维修车间名单,但面对“人去楼空”的局面,又能有多少实际作用?

二手车召回:信息鸿沟依旧存在

对于二手车主来说,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LTA的电子召回系统可以查询,但一旦车辆来自平行进口商或已关闭的公司,召回信息可能根本就“查无此车”。

再加上部分二手车主未能及时更新联系方式,召回通知“失联”的情况屡见不鲜。

欧启的提醒,显得尤为迫切:务必及时更新个人资料,并尽快完成车辆维修。

“信息孤岛”与“灰色地带”的困境

新加坡理工大学的林润副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当前系统过度依赖经销商通知车主。”

一旦经销商环节出现问题,信息传递就可能中断。

他提出的建议,比如利用即将推广的ERP 2.0车载装置(OBU)即时推送召回提醒,或在车辆年检时设置提醒机制,都显示了对现有机制的深刻反思。

然而,Sgcarmart的陈德文却认为,这些改革的实现难度巨大,因为它需要LTA在信息监管方面投入更多。

他的一句话,道出了平行进口市场的复杂现实:“灰色市场的现实就是一种妥协,消费者也必须接受这一点。”

警惕!致命气囊“失联”,新加坡悲剧揭开召回盲区,谁担责?-有驾

谁能打破“失联”的循环?

生命,岂能成为“妥协”的代价?

这起事故,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敲在了所有相关方的脑门上。

正如古人所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个看似微小的疏忽,一个信息传递的断点,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平行进口也好,授权经销也罢,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以及我们每一位车主,谁又能置身事外?

这枚高田气囊,本应是守护生命的钢铁卫士,却变成了夺命的利刃。

它揭示的,不仅仅是某个品牌的问题,更是整个汽车召回体系中,那些被忽视的“盲点”和“死角”。

我们不能让“信息孤岛”继续存在,不能让消费者的安全,成为“灰色地带”的牺牲品。

让安全信息,畅通无阻!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更加主动、更加透明的召回机制。

也许,是科技的介入——如林教授所言,利用车载智能系统,让召回信息像“推送”一样,直达车主手中。

也许,是监管的强化——LTA需要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而非仅仅是“协调员”。

更重要的是,是每一次信息传递的“闭环”——确保召回通知,能真正抵达每一位受影响的车主手中,并得到有效的响应。

这不仅仅是一起事故的警示,更是对汽车安全责任的一次深刻拷问。

我们不能让“失联”的召回,成为生命的“定时炸弹”。

愿每一次安全隐患,都能被及时发现,每一次召回,都能真正“落地”。

因为,安全,永远是通往目的地的第一顺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