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东京车展上,夏普展出的LDK+概念车引发了一场争议:这款号称“移动客厅”的MPV,竟取消了传统B柱,让前后车门对开贯通,把家庭影院塞进了车厢。
夏普作为一家连续两年净亏损超2600亿日元的家电企业,竟高调宣布要在2027年量产这款车。
业内一边质疑“液晶之父”是否在跨界炒作,一边又好奇:当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个能办公、看电影、控制家电的“客厅”,消费者会买单吗?
一、亏损逼出转型? 夏普的造车逻辑藏在财务危机里
夏普造车的动机,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求生。 2023财年,夏普净亏损1500亿日元,液晶面板业务持续萎缩。
面对主业天花板,夏普急需新增长点,电动汽车成为其押注的“救命稻草”。 造车门槛极高,夏普选择了一条捷径:依托母公司鸿海(富士康)的Model A电动车平台,规避自主研发的高风险。
这种“借壳造车”模式,让人联想到此前戴森因“商业不可行”放弃造车、苹果造车计划搁浅的案例。 夏普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能否控制成本。
二、无B柱设计+旋转座椅,车厢秒变“家庭影院”
LDK+概念车最吸睛的设计,是打破传统MPV的空间规则。 无B柱对开门结构让车厢完全贯通,侧滑门方便上下车;车内平坦地板搭配可180度旋转的驾驶座和可折叠桌板,停车后前排转向后排,瞬间形成围坐式客厅。
夏普放弃了早期版本的65英寸固定屏幕,改用投影仪+后排可伸缩幕布,将车厢转化为私人影院或远程办公室。
这些设计看似新颖,却也引发安全性质疑,无B柱结构如何保障碰撞安全? 夏普尚未公布具体技术方案。
三、车家互联,用AIoT让汽车指挥家电干活
作为家电巨头,夏普的造车逻辑始终围绕“家”展开。 LDK+接入夏普AIoT平台,车辆可与家中空调、洗衣机、照明设备联动。
例如,系统通过AI学习用户习惯,在车主离家一定距离时提前启动空调,或在车内预约洗衣程序。
此外,车辆支持V2H双向充电,能与家庭太阳能发电系统、储能电池协同工作,停电时可为房屋供电。
这种车家一体生态,虽提升了便利性,但也带来隐私风险,AI持续学习用户行为,数据安全如何保障?
四、跨界造车潮下,夏普的差异化牌能打多久?
夏普并非首个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 中国市场的创维汽车已量产上市,格力通过收购银隆进军造车,美的则专注车载部件(如车载冰箱)。
与它们相比,夏普的独特优势在于深耕家电多年的品牌信任度和AIoT技术积累。 劣势同样明显:缺乏整车制造经验,依赖富士康平台可能导致同质化。
夏普计划通过家电卖场等非传统渠道销售车辆,这种“买电视顺便买车”的模式能否被市场接受,仍是未知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