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年产新能源汽车破百万,代工猛如虎但品牌牌面还差几分火候
一脚踩下去,生产线上的焊臂像舞龙一样齐齐挥动,火花乱飞,空气里有股热烘烘的金属味。抬头看电子大屏,计数器像秒表一样蹭蹭跳——这是我在济南某新能源工厂里感受到的节奏,比早高峰地铁的速度还快。
门口的保安说,现在山东造车的劲头比啤酒节还热闹。只是咱说的可不是“老头乐”那票老年代步车,而是货真价实、上牌能开上高速的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今年上半年,产量飙到百万量级,硬是从后排杀进了全国前三,据说还在继续提速。
印象里,山东人做事厚实,不爱玩虚的,可这次却是“闷声发大财”的路数。背后的路子,也挺有意思。它没折腾着非要搞自创大牌,而是干脆先请一批行业内的顶尖玩家来“打比赛”——比亚迪、吉利、奇瑞相继落户,从车身到电池全搬了过来。山东准备的舞台够大,供应链够全,配套够快,大厂来了基本就是拎包入住。
在工位上闲聊的师傅告诉我,比亚迪在济南的车间里,每分钟就能下线一辆车,效率堪比煎饼摊翻饼。奇瑞在青岛跟海尔搞了个数字化生产,1分多钟就能“现烤”一辆,有网友调侃说,这是在用家电的玩法造汽车。
为什么能这么高效?山东的供应链密到吓人。你能想到的零部件,这省里几乎都有:潍坊的发动机、枣庄的电池、滨州的轻质铝材、烟台的转向系统。原地拉条货车跑一圈,比你跨省找配件快多了。这就是所谓本地配套率高,少走冤枉路,自然就快。
但光有工厂还不够,还得有人买单。山东在消费端下的猛料也不少,补贴一叠一叠地砸,有的地方换车甚至能省掉小半辆的价钱。据我认识的济南网约车王师傅算账,用旧燃油车置换新能源车,自掏腰包那点钱,几个月跑单就赚回来了。没怪他咧嘴笑到耳根子红。
车多了,充电肯定得跟上。山东早就把桩子从省会修到了县城,现在一些乡镇也挺方便。有人开玩笑说,在山东找不到充电桩,比找不到大葱还难。这种基础保障,让新能源车在农村路上也不稀奇了。
说起来,山东的汽车供应链有点江湖底子——当年的“老头乐”全盛时期,这里就是全国最强的低速电动车产地。政策升级后,原来那帮厂子要么升级改造,要么直接接入大厂的供应链。比如雷丁直接收了野马,别看换了赛道,生产那套手艺是一脉相承的。
外地人可能会觉得,这有点像富士康接单,订单拿得稳,产能起得快,赚得也实在。但问题也来了——山东造出的大多数车,都贴着别人的牌子,开出去没人知道是鲁产。广东有比亚迪和广汽,能自己喊口号打广告,山东这边更多还是干幕后活的。
有懂行情的车友就打趣:“咱山东产量猛是猛,可要是比赛谁的logo最闪亮,可能还得再练几年。”这个“牌面”问题,是山东从产量大省变成汽车强省绕不开的一道坎。特别是在当下新能源汽车的江湖里,不掌握核心技术、不打造自主品牌,就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不过回到厂里看那一片片闪光的车身,我倒觉得机会也不是没有。山东在轮胎、轴承、轻量化铝材这些细分领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要是能把这些基础向智能化方向拐一手,比如智能轮胎传感、轻量化车身结构设计,再配合着对芯片、电池这些“硬骨头”多啃几口,没准真能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听说他们已经开始在氢燃料车上布阵了,这活儿虽然难,但万一干成了,也有可能直接跳进下一条赛道。
走出厂门的时候,天色微沉,隔着渤海湾的风带着点金属味吹过来。一车车崭新的新能源车从厂里驶出来,灯光一闪一闪,就像是从一条高速传送带送出来的“鲁味儿”未来。
有人跟我说,这批车里有几台是试水海外市场的,不知道养没养成出口的脾气。还有人笑着补了一句:“听说厂里正琢磨在后备箱里加个秘密格子,能放下两箱青岛啤酒,是真是假,咱就等以后瞧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