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日产汽车在国内大行其道,成为首个在中国销量突破百万的日系车企。尤其在2010年后,它接连推出了多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车型,一度成为80后买车的第一选择。
然而最近这几年,日产却陷入了巨大的经营危机,甚至屡次传出破产新闻,其崩盘速度之快,让业内人士直呼不可思议。
提到日系的经典车型,轩逸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从诞生之后便获得了无数人的喜爱,让日产赚得盆满钵满。
在轩逸的加持下,日产前几年可谓是风光无限,甚至在国内汽车销售首次出现下滑的2018年,销量逆势上涨,卖出了154.6万辆。
这是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最好成绩,帮助其完成了对丰田和本田的超越。不过,之后的几年里,丰田和本田均迎来了爆发,导致日产的销量小幅下挫。
当然,日系车内部竞争的影响其实并不大,日产在2021年还卖出了将近135万辆。
但是在进入2022年后,随着国产汽车品牌迎来大爆发,合资品牌的销量纷纷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其中日产受影响最严重,其在中国的销量直接缩水到100万出头,跌幅高达22.1%。
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2023年日产的销量再次暴跌近25%,全年仅卖出了不到80万。
根据最新报道,日产2024年的销量约为65.5万辆,除了轩逸仍保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其他车型都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而且和丰田的“东边不亮西边亮”不同,日产在全球其他市场的销量也大幅下滑。
这最终导致其在去年第二财季由盈转亏,亏损金额高达9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消息传出后,其股价更是下跌了约40%。
没过多久,日产方面又传出了负面消息,它宣布要关闭多家海外工厂,甚至包括其在江苏常州投入巨资建设的一家大型乘用车工厂。
这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担忧,难道日产已经撑不下去了吗?他们的担忧很快变成了事实,日产集团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亲口承认,公司债台高筑,只能再撑12-14个月。
难道曾经雄霸一方的汽车豪强,真的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吗?
事实上,从危机出现后,日产集团便一直在尝试自救,它第一时间便实施了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政策。
除了前面提到的关闭海外工厂,日产在这两年陆续裁员近9000人,还出售了其持有的部分三菱集团股份。
不仅如此,日产集团还在内部管理上做了调整,比如大幅降低高管月薪,简化内部流程、降低经营成本和行政开支等。
当然,这些都只是小修小补,日产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无法提供能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于是在去年4月,日产集团先是宣布将采用GLOCAL模式,即所谓的全球本土化,翻译过来就是加强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利用后者在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
随后,它又表示将加强对系能源汽车的开发,并承诺在2026年前投放5款新能源汽车,包含纯电、插电混动以及增程第多个类型。
不过,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如今濒临破产的日产而言,完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得不选择放下身段,在日本政府撮合下,与老对手本田商谈起了合并事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讨论后,12月23日,两家公司的CEO对外宣布,本田和日产已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开启合并谈判。
据市场预计,合并后的总价值将达540亿美元。
未来谈判顺利的话,那日产的危机应该能暂时解除了。不过专业人士对这次合并的前景并不看好,本田的经营状况比日产好很多,势必要占据主动位置。
而日产方面此前一直是非常强势的,双方联合后,很可能因为话语权问题而产生冲突。
更重要的是,本田和日产的车型设置重合严重,并且在技术上并不互补。强行扭合在一起,大概率会是1+1小于2的结果。
曾经强横一时的日产集团,为何会在几年间便光速衰败?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人预言到了日产的衰落,因为和布局全球的丰田相比,日产对中美两国的依赖度实在太高了。
其中,北美是日产的最大市场,它在这里的市场份额极高。一旦这两个市场的情况出现变化,日产就将陷入僵局。
偏偏最近这两年,美国人的购车偏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混动车型更为青睐。而日产在这方面做得极差,可以说被老对手丰田完爆。
于是,从2020年开始,日产在北美的销量便逐年下滑,到去年第三个季度,其市场份额甚至已经缩小到不足6%。
和北美市场一样,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血崩,也是因为其无法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车型。
2022年,国产新能源汽车迎来大爆发,尤其比亚迪推出的DM-i技术更是在混动领域做到了极致,续航和性能都碾压了日系车。
与此同时,以问界为首的国产车品牌在智能化方面也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
日产无论是在新能源技术还是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都乏善可陈,只能通过不断降价的方式,勉强维持销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产其实也推出过新能源汽车,甚至比特斯拉还要早,比如其在2010年推出的Leaf(聆风),就是一款纯电车型。
然而,不知为何,日产最终却放弃了在新能源领域的尝试,继续选择固守燃油赛道,最终彻底被消费者抛弃。
归根结底,日产的崩盘和诺基亚、柯达这些曾经的巨头一样,都是在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时,未能及时转型,被后来者“一杆清盘”。
信源
1、澎湃新闻——《日产找到本田“抱团取暖”》
2、上海汽车报——《新世界第三?业界不看好本田日产合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