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2.4辆!中国“小电驴”正在加速驶向全世界。你可能想不到,如今全球每卖出4辆电动两轮车,就有3辆来自中国。
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产能全球占比超过80%。从西欧的古堡到北美的乡间,从东南亚的雨林到中东的沙漠,中国制造的电动两轮车正成为外国人眼中的“新宠”。
在江苏无锡锡山区,被誉为“中国电动车之乡”的地方,年产电动车超过1500万辆。这意味着全国每3辆电动自行车中,就有1辆是“锡山造”。这里聚集了雅迪,新日,台铃等行业龙头企业,全国电动自行车整车企业前10强中,有6家落户于此。
2024年,锡山区“两车”出口额达3.9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其中电动摩托车及自行车整车出口126.4万辆,同比增长68.8%。今年上半年,锡山区电动车整车进出口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5%。
中国电动两轮车能够风靡全球,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中国企业早已告别了“有什么卖什么”的阶段,转而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度本地化研发。在欧洲市场,中国企业推出了搭载胎压监测,GPS导航功能,支持手机解锁和语音控制的高端车型。
针对欧洲人身形高大,喜欢合家出行的特点,座椅面积被特意设计得更大。在东南亚地区,面对湿热多雨的气候和颠簸的路况,中国企业增大了轮径,强化了动力系统,抬高了车辆底盘。
技术创新是中国“小电驴”征服全球市场的硬实力。在电池技术方面,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循环寿命超4500次,支持80分钟快充。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碾压测试,在欧洲用户中获得“永不自燃”的口碑。
面对欧盟2025年实施的EN50604-1新标,要求电池通过16项安全测试,中国企业提前两年布局。雅迪建立欧盟标准实验室,投入2亿元研发防水等级达IPX7的电池包;爱玛联合德国莱茵TÜV开发“电池健康监测系统”,实时上传数据至欧盟监管平台。
中国电动两轮车出海的背后,是完整的产业体系支撑。在江苏锡山电动车产业带,从电池电芯到整车组装的全流程可在4小时内完成。这种“原材料-零部件-整车”的垂直整合能力,让中国企业能将成本控制在欧美品牌的60%-70%。
雅迪在越南的工厂实现95%本地化采购,车架,轮胎等零部件由周边50公里内的供应商提供,生产周期从国内的15天缩短至7天,能快速响应东南亚市场需求波动。
为应对贸易壁垒,中国企业采取了“本土化生产+跨境电商”的组合策略。雅迪在越南投资1亿美元建设年产能200万辆的工厂,规避东盟原产地规则。爱玛在巴西设厂,享受南美共同市场关税优惠,2024年南美出口量同比增长112%。
跨境电商也为出海提供了新通道。长三角(无锡)电动车跨境电商产业园二期于2025年3月开园,发挥了“跨境电商+产业带”的发展新动能。2025年3月,锡山区首批6个电动车全球公共海外仓签约启用。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推广自有品牌。江苏众星摩托有限公司的电动车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过去绝大部分是以贴牌形式出售的。2022年,众星开始尝试向品牌出海转变,目前在印尼,泰国和美国成功推广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印尼和泰国投资建设了工厂。
品牌出海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效益,但也伴随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每个市场对两轮电动车的标准,喜好,政策,关税均不相同。为帮助企业顺利出海,无锡市政府,商协会为企业进行政策解读和市场分析,还与各国政府进行协商,解决关税和产品推广等问题。
中国企业在海外不仅建设生产基地,还带动了整个供应链的出海。以众星为例,该公司在印尼和泰国开设工厂,吸纳了当地300多人就业。同时,众星还带动一些国内上游供应链厂商在印尼投资发展,比如烤漆厂,车架厂等,逐步助力当地供应链的完善。
针对不同市场的痛点,中国企业还构建了本地化服务生态。在东南亚,针对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中国企业联合本地伙伴打造换电网络。雅迪与越南邮政合作,在1000个邮局设置换电站,将换电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5分钟。
中国电动车企业正加速海外本地化布局。行业龙头雅迪已在全球打造十大产研基地,打通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链路。2025年1月至7月,公司海外出口业务同比增长40%至50%,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全球生产基地和中转仓库体系。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主导制定了《电动两轮车全球安全标准》,雅迪,爱玛等企业参与欧盟EN15194标准修订,将“智能防盗”“电池健康监测”等中国技术写入国际规范。
从满足东南亚骑手“多拉快跑”的生计需求,到欧洲年轻人对“绿色智能”的生活向往,中国“小电驴”正用技术和品质征服全球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