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 M9 事件折射汽车行业快消品化危机

一、展厅体验引发责任认定争议

2025 年 4 月,消费者王先生在问界 M9 展厅体验车内智能幕布功能时,操作过程中支架发生断裂。现场工作人员就部件损坏提出赔偿协商,双方在责任认定上出现分歧。王先生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事件经过,附带的现场视频显示支架断裂处无明显外力冲击痕迹,引发公众对产品可靠性的关注。
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显示,涉事支架使用的工程塑料抗疲劳强度为行业同类部件标准值的 60%,在高频使用场景下存在一定断裂风险。问界品牌回应称,已启动部件设计复核,并表示产品出厂时符合企业质量标准,具体原因需结合实际使用环境进一步分析。

二、质量投诉攀升:快消品化趋势下的可靠性考验

随着事件发酵,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问界 M9 投诉量同比增长 137%,涉及智驾系统异常、悬挂异响、电池衰减等多元问题。部分车主反馈,提车短期内出现座椅调节卡顿、屏幕投影偏移等细节故障,售后检测多以 “未达功能性故障标准” 建议观察使用。
行业观察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年普遍面临 “快消品化” 发展压力:
  • 研发周期压缩:问界 M9 从立项到量产耗时 18 个月,较传统车型开发周期缩短 40%,部分部件耐久性测试时长未达行业常规标准;

  • 配置与可靠性平衡难题:为突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显性卖点,部分车企对基础结构件的材料耐候性、机械疲劳性能投入相对有限;

  • 供应链成本传导:在智能硬件高成本压力下,部分非核心部件选择性价比材料,客观上对长期使用可靠性形成挑战。

三、服务争议:责任界定与维权渠道的行业共性问题

事件中,企业处理方式引发对售后服务机制的讨论:
  1. 法律手段的谨慎使用:消费者因产品使用中的部件损坏被提示可能面临诉讼,此类情况在汽车消费纠纷中仍属少数。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争议应优先通过专业鉴定明确责任,直接以诉讼协商易引发对立,建议建立 “检测 - 协商 - 调解” 的阶梯式处理流程;

  2. 数据透明度待提升:部分车主反映,涉及智驾系统故障时,企业以数据安全为由未完全开放 EDR 原始数据,导致第三方鉴定难以介入。中消协近期报告指出,新能源汽车领域 “技术壁垒” 客观上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呼吁建立中立的数据共享机制。

四、行业转型阵痛:快消品模式下的质量服务再平衡

问界 M9 事件折射出汽车行业向 “科技消费品” 转型中的深层矛盾:
  • 高端定位与基础品质的落差:售价 46 万元以上的车型出现部件可靠性争议,反映出部分企业在追求豪华体验与智能配置时,对 “安全耐用” 这一核心属性的打磨仍有提升空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显示,2025 年新车智能部件投诉占比达 28%,较五年前增长近两倍;

  • 服务模式适配性挑战:新能源车企普遍采用的直营模式在标准化服务上具备优势,但面对复杂质量争议时,需在 “流程合规” 与 “用户体验” 间找到更柔性的平衡点。调研显示,超六成新能源车主希望企业建立 “首问负责 + 技术专家介入” 的分层处理机制;

  • 标准建设滞后性:当前针对车载智能硬件(如屏幕支架、传感器接口)的国家标准尚未完善,企业在材料选型、测试方法上的自主空间,客观上需要通过行业自律与第三方认证弥补监管空白。

五、多方回应与改进方向

事件持续发酵后,问界品牌发布声明称 “高度重视用户反馈,已启动全国门店部件检测服务”,并承诺对争议部件提供免费检测与技术评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建议:
  1. 推动建立第三方汽车质量鉴定平台,为责任认定提供中立技术支持;

  2. 完善《家用汽车三包规定》对智能部件的质量责任界定,明确企业在设计缺陷中的主体责任;

  3. 消费者遇到争议时,可优先通过消协组织、行业协会调解,或申请质量鉴定,理性维护合法权益。

结语

问界 M9 的部件损坏事件,本质是汽车行业在智能化、快消品化进程中,产品可靠性与服务适配性矛盾的一次集中呈现。当汽车从 “耐用消费品” 向 “科技体验载体” 转型,企业需重新审视 “创新速度” 与 “质量根基” 的平衡 —— 毕竟,无论屏幕多大、算力多强,安全可靠始终是交通工具不可动摇的价值底座。对于行业而言,这起事件既是一次警示,也是推动质量标准升级、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契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