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楼市里的“烂尾”还没有完全处理完,车辆市场又冒出个“烂尾”。这次,焦点不再是半山腰的商品房,而是路边停着的新能源车。有些看着还挺新鲜的车子,在车主眼里变成了“不能开、没人修、卖不掉”的烦心事。不是真出电池问题,而是那些造车的公司已经没了踪影。
翻翻账本就能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早在2018年,中国就有487家注册在册的新能源整车企业,那会儿正是火热时期,资本涌动,媒体也纷纷吹捧,仿佛谁都能搞出一辆电动车来“改写未来”。可是到了如今,市场上还能存活下来、持续销售的企业,少了一半都不到。
不仅企业在逐渐“淡出”,伴随而来的还有售后维护、零配件供应以及保险保障,一旦车企倒闭,大部分车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车出了问题不知道去哪修”。
好多品牌的APP已经不能登陆,打客服电话都找不到人,授权的门店要么转行了,要么关门了。连保险公司都开始拒保,说这些品牌的维修记录缺失,理赔风险太大,干脆就不愿意再承保了。
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车主渐渐发现,曾经花十几二十万买的所谓“未来科技”汽车,实际上可能就变成了“孤独的角落”。车还能开的时候,顶多是个交通工具;一旦出现问题,就是没人要的“烂尾货”。有些车主甚至说,花了十几万买的纯电动车,涨到现在剩不到两万的残值,关键是想卖出去,没人愿意买。
最近,国际研究机构发布了一组让市场都惊掉下巴的预测: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活跃的新能源品牌还不少,达到129个,可到2030年,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可能只剩15家。也就是说,八成以上的品牌可能会逐渐退出这个战场,而他们之前卖出去的几百万辆车,恐怕也都在逐步走向“烂尾”的命运。
当年,那些豪言要搞垮合资、秒杀燃油车、打破传统格局的新势力品牌,现如今都在悄悄退出舞台了。大部分这些品牌当初融资投入不少,但在正式交付产品、提供稳定的售后和持续研发方面,却难以为继。资金一旦断裂,整个运营体系很快就会崩塌。消费者原本以为买的是产品,实际上买的只是还没成型的商业模式罢了。
有些品牌的产品布局真是大胆得吓人,发布会上各种参数都往上堆,体验馆里的灯光和投影也是花里胡哨,但到了交付环节才发现,充电口和通用标准根本不搭边,质量倒是次要的。这些品牌的售后体系薄弱不说,资金风险更是致命的薄弱点。刚刚宣布新一轮融资顺利进行,转头就传出员工讨薪、工厂停工的坏消息,让人不得不担心这些品牌的未来。
要比起来,那些老牌车企就显得稳妥多了,虽然动作慢了一拍,但基础扎实得很,也不靠炒概念来混日子,能一直坚持下来,也算是一种赢。他们不仅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对消费者的交付承诺也更有保障,信得过。
比如东风柳汽,专注于造车这件事坚持了71年,搞MPV也有25年的经验,在这个讲究实际的年代里,它推出了新能源MPV车型星海V9。它不像那些只说空话、吹牛皮的厂商,反而在空间、续航和配置这些方面都拿出了真本事,没有虚夸。
在空间这块,星海V9车内提供了5.54平方米的实用面积,灵活性相当强,第三排座椅还能折叠隐藏,变成一个1.7米长的“床”,后备箱空间一下子猛增到2616升。不管是行李箱还是一些小型电器,统统都能装进去,朴实无华但非常实用。
动力方面,它配备了东风自主研发的马赫电混技术,不仅能跑200公里的纯电续航,还能达到1300公里的综合续航。这套组合完美解决了纯电车“通勤方便但远行担心”的问题。对车主来说,平时市区短途用电非常经济,平均每公里才0.12元,长途出行则有混动系统撑腰,省心又划算。
其实,这不只是一个品牌突然蹦红的事情,更是老牌汽车厂商集体发起反攻的迹象。当新兴势力开始出现下滑迹象时,这些老品牌没有跟着盲目跟风,而是用完整的体系、优质的产品、贴心的服务以及稳固的供应链,撑起了一个崭新的新能源阵地。他们不怕慢,只担心行动不够稳妥,不热衷于空喊梦想,而更看重交付的品质和稳定性。
市场可不吃图纸造车、只搞概念的投机把戏。等那些泡沫散去,真正还能站住脚的,才有资格去定义什么叫智能化和新能源。从目前的形势看,能挺过下一轮的人,不一定是跑得快的,而是那些经得起折腾、抗打击能力强的。
越来越多拥有完整生产线和产品布局的传统车企,正在用类似的套路抢占新一轮的新能源市场份额。他们的技术积累、服务体系以及产业链资源,逐渐变成了新的一道门槛,把那些只靠炒概念起家的品牌挡在了门外。
未来的新能源车市场,重点不再是哪个品牌能喊出更激进的目标,而是看谁能把车稳稳当当地交到顾客手中。几年之后,车还能被找到人修,配件还能找到,保险也能买得到,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那些废弃的烂尾车,成了这场热潮里最沉甸甸的挚对于。花了几十万买回去的,不光是一台代步工具,更像是一场豪赌。有的人押中了实实在在的金钱,有的人却押中了一个幻影。
当用户越来越偏好稳定和靠谱的选项,那些走得慢一些但脚踏实地的企业,反倒能赢得最终的掌声。这条道路从来不缺激情,但真正稀有的,还是能经得起周期考验、坚持下来活下去的本事。
厉叔觉得那些只会搞噱头、喊口号、靠参数吸引眼球的新势力品牌车,真心不太靠谱。毕竟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发展多长时间,买新能源车就像是在豪赌一样。厉叔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商业角度来分析,并没有给出投资建议。毕竟投资有风险,大家还是得盯紧自己的钱包,你怎么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