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这艘昔日巨轮,如今却在财务泥潭里越陷越深,晒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财报:年度净损超过300亿人民币。
新任掌门人更是如临深渊,抛出“破釜沉舟”的狠话。
这情景,活脱脱就是英雄末路,被逼上绝境,要么粉身碎骨,要么置之死地而后生。
平心而论,日产的窘境也着实让人嗟叹。
一方面,全球销量节节败退,而中国市场更是上演了“断崖式”下跌,这刀砍得够狠决。
另一方面,运营成本却如脱缰野马般飙升,汇率震荡、原料飞涨,桩桩件件都似一把钝锯,缓慢地凌迟着利润。
或许有人会觉得,日系车企集体承压,丰田、本田也遭遇了利润滑坡嘛。
但要知道,丰田的利润萎缩,那是建立在富可敌国的盈利基石之上。
日产这可是直接血本无归,二者压根儿不在一个维度。
这就好比,一个豪绅小有亏损,和一个赤贫直接赤贫,能相提并论吗?
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际遇,尤为值得玩味。
曾经,日产在中国市场也是如鱼得水,轩逸更是长期雄踞销量榜首。
可如今呢?
销量几乎腰斩。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电动化转型迟缓”时,是否忽略了日产自身产品换代的节奏也慢了半拍?
瞧瞧人家比亚迪,恨不得每月都推出一款新车,让人眼花缭乱。
再看看日产,新款车型总是姗姗来迟,消费者早就没了耐心,转投其他品牌的阵营。
当然,日产也洞察到了症结所在,新CEO上任后,立马使出降本杀手锏,又是裁撤工厂,又是精简人员。
这招确实见效快,能迅速止损。
但关键是,关厂裁员,就好似给垂危病人注射了一剂肾上腺素,暂时缓解了症状,但病灶依旧潜伏。
更引人注目的是,日产还要将目光转向中国供应商,甚至谋划把中国的技术反哺海外。
这番操作,莫非是想上演一出“以夷制夷”的戏码?
要知道,过去都是我们艳羡国外的技术,现在风水轮流转,这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崛起,已然是不容置喙的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日产的这次“破釜沉舟”,真能奏效吗?
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
毕竟,汽车行业的竞争太过白热化,犹如一场不见刀光的战争,稍有不慎,就会被扫地出门。
前些日子,日产前CEO戈恩还跳出来指点江山,说日产的痼疾在于领导层决策迟钝。
这话听起来略带“马后炮”的味道,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决策慢人一步,或许就错失了天赐良机。
日产的困局,实则也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切莫沉溺于往日的荣光,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姿态,紧随市场脉搏,持续革新。
否则,再如日中天的品牌,也可能一夕倾颓。
正如开篇所言,日产此刻正身处悬崖边缘。
能否转危为安,就看它能否找寻到新的航向,拿出真材实料了。
归根结底,单凭摇旗呐喊,是无法起死回生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