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东风汽车总部从十堰外迁的时候,可算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这事儿要真拿出来细说,直到今天很多老十堰人提起都心有戚戚然。即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这件事的影响却丝毫没有褪去。搅动的是企业的格局,摆在面前的却是对这家企业未来发展的深远思考。
倘若东风汽车没有离开十堰,它的命运是否会更加顺遂些?埋头研究这些年外迁后的数据,我试着捋了捋。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1. 产销格局:稳固商用车,乘用车避免滑铁卢
咱们先来说说东风汽车的两大“拳头产品”,商用车和乘用车。说到十堰,人们往往先想到它是东风商用车的老家。别的不说,东风的商用车产业基因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重卡市场里,东风商用车的“卡车之王”地位,一直稳居行业的第二。更别提它的康明斯发动机了,年销量上几个19万台没跑,增长率连着三年都稳在5%以上。这样的产业根基在十堰扎下了稳固的脚跟,要说总部不外迁,这条线不但稳扎稳打,很可能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再来看困境更大的乘用车市场。外迁后的东风乘用车,尤其是神龙汽车,日子不好过。别看巅峰时能卖到70万辆,到了2024年,月销压到了不到7万辆。就东风日产也好不到哪去,从年销量超过100万的巅峰线滑到了只有六七十万。这其中原因复杂,但供应链的脱节是一大硬伤。要是当初没外迁呢?东风乘用车也完全能直接用在十堰成熟的零部件体系,大概率避免了生产掉链子的情况,说不定如今能以每年50万辆的稳健表现坐稳乘用车市场领导者的位置。
2. 盈利能力:构筑自己的“压舱石”
这事吧,说白了就是一个企业要搞钱,利润得稳当。咱拿商用车来说,十堰的基础设施到供需链条扣得紧巴巴,这直接反映在东风商用车项目的收益表现上。别的不说,从销售额到毛利润,十堰可是东风财务报表里的最大靠山:利润稳定、成本还低,发动机的净利润直接就过了好几十亿。
但是乘用车这一头呢,外迁后大抵是“哄一哄,撇着不管”,离开了十堰工业拼装和成本协作体系,东风雷诺连退出市场都赔得惨兮兮的。直接导致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也被带崩。据算,要是总部没外迁的话,基于供应链和成本都能稳住阵脚,或许乘用车也能扭亏为盈,东风集团的整体利润率甭提了,肯定在如今3.2%这个低线上的基础上至少翻倍。
3. 品牌效应的守与失
东风,尤其是在商用车市场,一直是一块硬招牌。卡车司机嘴里常喊的“东风品牌、老丈人依赖感”,足见这块招牌深入人心。但从总部外迁后,部分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品牌,尤其像神龙这种的,就摔地上了个响儿。质量出问题,响应慢,每次都拉低了整体满意度。
试想,如果东风总部没搬家,乘着十堰的技术底蕴,哪需要费功夫去应付这些事儿?口碑变差,用户流失,品牌力滑坡,这哪里是一个品牌该有的样子。那个年代,十堰汽车上下游的产业链就算不够强,但也足以把东风乘用车稳稳地支起来。东风真要是留了下来,勇气和耐心可能会让品牌口碑起飞吧。
4. 供应链:根基稳固才是真道理
有人说,总部外迁也是大势所趋吧——突破地方限制,开辟新局面。但问题是,这里头有代价。供应链一断,哪怕靠武汉再生补,那也是后话了。就零部件配套来说,整整多了一个物流周期不说,成本也是蹭蹭往上走。你算算一年增加几个亿,这样的局面可不划算。十堰的紧密协作环境和成熟产业链,那真不是说换就能换。
其实懂行的都清楚供应链稳定性对汽车行业的命脉般的意义。如果东风的总部没迁,整个体系的紧密综合大抵是要强得多。在研发上也能形成更高效的协作,直接压缩新品开发周期,这方面十堰的产业集群优势可比外迁后的效果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当前原材料频繁波动的大背景下,这种“根基稳固型协作力”格外重要。
5. 地域契合,协同合力无可替代
东风和十堰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共生生态”。当地接近80%的工业总产值都与汽车相关,当地政府基本围着东风转,什么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甚至是相关税收激励政策,都为企业量身定制。这么细致的产业配套,换到一个新城市,得花多少年呢?这怎么说呢,显然时间成本耽误不得。
还有东风的战略。说真的,外迁分散了资源和精力。搞得武汉得先搭盘子,十堰还得继续撑着商用车,左右拉扯,反而把自己的整体优势削薄了。如果当初没有外迁,集中精锐聚焦商用车,优化乘用车项目,东风汽车的战略可能更加精准,也更容易获得成效。
回过头看这段历史,是不是有点让人感慨?从八个维度梳理,出发地的选择确实对一个企业全链条的发展影响重大。而东风汽车总部外迁的故事,或许还能给许多身处转型中的企业留个思考:决定一家公司命运的关键,并不仅在于是否顺应潮流,更在于选择与坚持的步伐应该怎么走,对现有资源价值的延续又该如何做到最优化。这些问题,痛苦而重要,也值得每一个企业决策者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