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的记者祁驿报道:
2025年2月28日,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这个指南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管理制定了全面的规章制度。针对目前智能驾驶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系统边界不清晰”和“驾驶员乱用功能”等安全隐患,这份文件建立了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文件还要求车企在6月1日前完成已上市产品的技术参数补充上报。
新规第一次用技术指南的形式明确了智能驾驶系统的运行范围,要求车企必须验证车辆在不同道路类型、基础设施、天气条件和其他交通参与者面前的表现。如果系统发现车辆进入了它设计之外的区域,就需要通过声音、灯光等方式提醒司机接管驾驶。如果司机继续不当操作,系统就得强制关闭驾驶辅助功能。
这就像给自动驾驶技术加了个“电子围栏”。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副主任袁宇说,新规定里的系统边界量化标准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尤其是针对那些滥用L2级辅助驾驶的人,比如用个水瓶糊弄监测系统这种危险行为,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前预防。
按照文件规定,车企在申报新车型时需要提交关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OTA升级的38项技术参数,包括感知硬件配置和算法逻辑这些核心数据。市场监管总局会设立一个“沙盒监管”机制,对已经上市的产品进行深度测试,主要看它们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能怎么样。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件对OTA升级进行了分类管理:如果升级涉及到自动驾驶功能的改变,就需要重新申请准入;如果是普通的功能升级,则需要两个部门进行备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张相雨说,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车企通过远程升级来掩盖产品的缺陷。去年某个新能源品牌的“刹车失灵”事件之后,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OTA升级的追溯机制。
文件还要求所有已经获得准入许可的智能网联汽车要在6月1日之前补充提交这些技术参数,这涉及到全国在售的127款智能驾驶车型。有自主品牌的技术负责人透露,一些老款车型的感知系统可能达不到新的规定要求,公司正在评估是否能通过硬件改造来满足新规。
市场监管总局的质量发展局负责人强调,新规实施后会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查处“参数虚标”和“违规升级”等问题。据统计,2024年智能网联汽车的召回数量增加了47%,其中62%的缺陷是通过OTA方式解决的,这也暴露出了监管上的漏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