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庆举办的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场面确实非常热闹,来自世界各地的厂商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新款摩托车,闪亮的展台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让整个会场看起来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从表面上看,这绝对是中国摩托车行业一场风光的盛会。
然而,如果你有机会和那些身处行业核心的人聊一聊,就会发现,在这片繁荣的景象之下,其实涌动着一股深深的焦虑。
在同期举行的行业论坛上,那些企业负责人和专家们,谈论的焦点并非亮眼的成绩,而是市场不断萎缩的现实,内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困境,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普遍迷茫。
这种外热内冷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想问,我们的摩托车行业到底遇到了什么难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行业正面临的一种奇特状况,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是海外市场那团看似燃烧正旺的“火”。
中国的摩托车在国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每年超过一千一百万辆的出口量,远销到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
在那些地方,中国制造的摩托车凭借其可靠的质量和亲民的价格,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这本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但国际贸易的风云变幻莫测,这团火也烧得并不安稳。
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抬头,随时可能给我们泼上一盆冷水。
比如墨西哥最近就在酝酿一项提案,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摩托车征收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的关税。
这无疑会对我们的出口业务构成严峻的挑战,也提醒我们,单靠一条腿走路,风险始终存在。
而另一面,则是国内市场那股彻骨的“冰”。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目前整个摩托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竟然不足百分之四十。
这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工厂里超过一半的生产线都处于闲置状态,大量的设备、资金和人力资源被白白浪费。
相比之下,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二。
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摩托车行业在国内的尴尬处境。
销量的下滑更是触目惊心,与十几年前年销量超过三千万辆的巅峰时期相比,如今的市场规模已经大幅缩水。
这种内部市场的持续低迷,才是行业参与者们内心焦虑的真正根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在国际上能打能拼的优势产业,在自己的主场却步履维艰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悬在全国一百多座城市上空,持续了数十年的“禁限摩令”。
这些以城市管理为名出台的政策,像一道沉重的枷锁,牢牢地束缚住了摩托车行业的发展。
在许多城市,摩托车被简单地与交通混乱、安全隐患划上等号,从而采取了“一刀切”的禁止或限制措施。
不给上牌,限制通行区域,再加上那条不问车况、只看年限的“十三年强制报废”规定,共同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这样的政策直接导致了双输的局面。
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被剥夺了一种经济、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选择权。
尤其是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今天,摩托车的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本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对于那些依靠摩托车维持生计的群体,比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等,这些限制更是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收入。
而对于整个摩托车产业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国内这个本应是最大、最稳定的根据地市场被人为地封锁,企业即便研发出再先进的技术、再优秀的产品,也因为没有市场空间而无法施展,最终只能在有限的存量市场里进行残酷的“内卷”,或者冒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去海外寻找出路。
面对困境,行业自身也在积极寻求突破。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技术的进步,电动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
各种设计新颖、性能优越的电动摩托车应运而生,智能化配件的应用也让骑行体验变得更加安全和有趣。
这本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赛道,然而现实却再次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一方面,针对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对速度、重量等做出了严格限制,影响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即使是完全符合环保标准、零排放的电动摩托车,在那些禁摩的城市里,它的身份依然是“摩托车”,依然在被禁之列。
比如在武汉,尽管市民对电动摩托车有不小的需求,但严格的禁摩政策让这一切都成了空谈。
这种局面让人感到无奈:行业努力解决了过去燃油摩托车可能存在的噪音和污染问题,但等来的结果却是新产品和老产品被一同拒之门外。
说到底,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管理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摩托车本身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既不“高贵”,也不“低人一等”,将其“妖魔化”并采取极端排斥的态度,显然是不科学也不公平的。
任何交通工具都可能带来管理上的挑战,汽车会导致拥堵和停车难,但我们没有因此就禁止汽车;行人、非机动车也有交通违法行为,解决之道在于加强教育和执法,而不是禁止所有人上路。
同理,对于摩托车,关键在于“管”而不是“禁”。
在这方面,西安市提供了一个非常积极和成功的范例。
在解除对摩托车的限制后,当地的摩托车销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事实证明,这不仅没有给城市交通带来混乱,反而有效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激活了消费市场,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西安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严格路面执法、完善交通设施等精细化管理手段,完全可以实现摩托车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和谐共存。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全国那一百多个正在实施“禁限摩”的城市,能够借鉴西安的经验,逐步、科学地放开对摩托车的管制,将会释放出多么巨大的市场潜力。
根据行业内的保守估计,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国内市场带来三百万到五百万辆的燃油摩托车新增销量,而电动摩托车的市场空间更是可能达到年销四千万辆的级别。
这背后不仅仅是摩托车产业的“第二春”,更是一个能够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巨大经济增长点。
因此,重新审视和调整那些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刀切”禁令,给予摩托车一个公平竞争和发展的空间,或许才是破解当前行业困局、实现多方共赢的正确道路。
全部评论 (0)